-1-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六首干净而温柔的诗句意境唯美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这首《山中雪后》的创作韶光不详,是郑板桥见雪景后所作。
墨客出身贫寒,年轻时曾流落街头,饱尝酸楚,故常在作品中抒发出生感慨。

诗歌描述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首句"晨起开门雪满山"勾勒出银装素裹的景象。
"雪晴云淡日光寒"展现了清晨朝阳东升、云彩淡淡的画面,突出天寒地冻的氛围。

"檐流未滴梅花冻"利用衬托手腕,强调景象寒冷。
"一种清孤不等闲"则借梅花倔强不屈的特质,暗喻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情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全诗由景入情,将雪景与内心悲惨交融,蕴藉地表达了墨客对历经苦难出生的感叹。
郑板桥奥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绪相结合,创作出一首意境深远的佳作。

-2-

《卜算子·五月八昼夜凤凰亭纳凉》

宋·叶梦得

月牙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抱。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卜算子·五月八昼夜凤凰亭纳凉》是南宋词人叶梦得晚年所作。
经历十五年坎坷仕途后,叶氏对政治意气消沉,转而以读书吟咏自娱,词风也由豪放转向委婉。

此词奥妙利用比拟手腕,描述凤凰亭夜景:月牙高悬树梢,枯沼水声微弱;疏星零落檐前,流萤清闲飞舞。
看似平常的景象蕴含深刻哲理:月牙向上成长,终不似枯沼波折;高洁通亮的星辰坠落时,光芒不及暗处萤火。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抱。
"道出作者对故乡的繁芜情绪。
词人将所悟之理谱成新曲,欲与知音分享,却因水天辽阔而难觅知音。
全词寓理于景,寓情于物,艺术成绩极高。

-3-

《访戴天山羽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记载,李白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大匡山大明寺读书,此诗应为此时所作。
作为李白二十岁前的作品,诗风清丽,展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求知欲。

全诗八句,前六句重在写景,末两句抒怀。
首联描述桃源般的景象,犬吠水声交织,桃花带露盛开。
颔联呈现山中宁静:林深见鹿,中午无钟声。
颈联勾勒道院附近景致: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结尾两句通过问询侧面表达访羽士不遇的惆怅:"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全诗辞句夷易自然,纯用白描手腕,景美情深。
虽尚未展现李白后期浪漫主义诗风的洒脱与豪迈,但已显露其独特才华。

-4-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合适,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贺铸出身没落贵族,为孝惠后族孙,娶宗室之女。
秉性刚直,不阿权贵,生平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这种出生境遇使他如许多古代文人一样,肚量胸襟建功立业之志,却常怀痛楚、孤寂、无奈之情,《南歌子》便是这种心绪的写照。

词作奥妙化用古人诗句,描述清爽宁静的景致。
上片"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源自杜牧《秋思》,"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化用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既展现幽美风光,又暗示作者的孤寂心境。

下片"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描述文人生活,"日长偏与睡合适。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则流露自嘲之意。
全词句句点化古人,又丝丝入扣,展现了贺铸独特的才华。

-5-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之一通过描述山居小屋的环境,展现了墨客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心情。

诗作精髓精辟地描述了四个独立画面: "山际见来烟":了望山天相接处,岚气飘来,营造幽深意境。
"竹中窥落日":从竹林缝隙窥见夕阳,增长环境优雅通亮之感。
"鸟向檐上飞":傍晚鸟儿在屋檐上自由飞行,透露愉悦欣喜之情。
"云从窗里出":远不雅观山居,云朵似从窗内飘出,呈现神奇景象。

全诗动静结合,奥妙利用对仗和节奏变革,避免单调。
前两句勾勒大环境,后两句点染详细景物,形成年夜小相衬的效果。
墨客将情志寄托于景物中,表示了山居的寂静超脱,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6-

《鹊桥仙·夜闻杜鹃》

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这首词作于陆游客居四川期间(1172-1179年)。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情景,下片渲染环境气氛并抒发内心感想熏染。

开篇勾勒简陋寓所:"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通过反衬突出鹃啼:"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里的"总"字传达怨责和无奈,"常啼"强调刺激持续。

下片描述杜鹃啼鸣对词人的影响:"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又"字表达无可奈何。
结尾两句揭示内心深层意念:"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通过比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涯的感慨。

全词构造周详,层次分明。
先绘景渲染气氛,再通过比拟突出主题,末了借助遐想抒发人生感慨,展现了陆游的创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