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毛主席不顾警卫的劝阻,冒着雷雨景象下海畅游。
拍浮结束之后,毛主席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气势雄伟无比,尽显伟人风范。

在这一首词中,毛主席借景抒怀,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武帝曹操,来了一场“超过时空”的对话。
并且毛主席在词中对这位三国期间的“枭雄”,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上岸之后,毛主席身上的皮肤,多处被海螺划破,可是他却人就谈笑风生。
他对着事情职员说:征服急难险恶,你强它就弱。
仇敌看起来恐怖,实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一首《浪淘沙·北戴河》,是毛主席唯一一首,赞颂大海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毛主席在雷雨中下海拍浮游完写下一首词气势雄伟尽显伟人风仪

一、《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捕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口语意译:

一场狂风雨,降落到幽燕大地上。
大海之中,台风卷起,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海上的捕鱼船,此时都被汪洋吞没了,看不见踪影,不知道它们飘向了哪边?

回顾往事,遥隔千年。
想当初,魏武帝东征乌桓,返回时曾东临碣石,留下耀目的诗篇。
如今又和当年一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只是调换了一个新的人间。

幽燕,是指古代十二州中的幽州,即如今的河北和辽宁一带。
“幽燕”一词用到这首词里,便是指的北戴河附近的地方。

在这里,毛主席不说“北戴河”,而说“幽燕”,是为了表示这一场雷阵雨下得很大,覆盖的范围极广,这是豪放派词作者的存心之处。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在写毛主席在北戴河拍浮时的所见所闻。
雷阵雨降临的同时,秦皇岛外的海上还刮着台风,以是大海上才会白浪滔天。

台风卷起的巨浪是什么样的呢?没有海边生活经历的人,一样平常不太清楚。
实在,大海是“无风自带三尺浪,有风巨浪势吞山”。

有一些专门先容这首词创作背景的资料显示,毛主席是在“七级台风的情形下,下北戴河拍浮的”。
不过,当时的台风到底有多大,实在并不主要,主要的是这首词的含义。

然后,第三、四、五句写“秦皇岛外捕鱼船”到“知向谁边”,里面的“捕鱼船”到底是什么,历来都有争议。
有一种阐明认为,这艘“捕鱼船”象征的是新中国革命的航船。

这个理解的思路是这样的:新中国的革命,正走到了一个关口上,环境非常凶险,又遭遇了狂风巨浪。
那么后续会怎么发展呢,让人有一些迷茫。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捕鱼船”是象征当时中国正在开展的“互助化”运动,犹如在大海的怒涛之中,彭湃澎湃地向前发展。

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捕鱼船”象征渔民冒着雨出海,迎风斗浪的革命精神。
但是在那种狂风大雨的景象,渔民出海是违背知识的。

以是,现在普遍方向于认为“捕鱼船”是毛主席在雷阵雨之前见到的,停泊在秦皇岛外海上的船。
既然是一场阵雷,那么它肯定来得溘然。

巨浪翻滚,眨眼间就把船只吞没了。
那么,当时船上有没有捕鱼的人呢?毛主席写这三句的意思,便是在表示他对船上渔民的关心。

毛主席借这三句诗,突出地表现了在狂风巨浪的环境下面,渔民所遭遇的险恶。
同时,也借此暗示,在历史的巨浪面前,人类是何其地微小。

普通的人,面对台风中的大海,总是会感到恐怖。
可是在一千七百年前,三国期间的魏武帝曹操,却很喜好看大海上的风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
在当年的8月大破乌桓于白狼山,9月就胜利班师。
毛主席词中的“魏武挥鞭”,指的便是曹操的这一次北征。

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创作韶光始于1954年的夏天,但是并不是一次写好的。
应该是直到秋日,差不多当年的9月才脱稿。
以是,词的后面会提到“萧瑟秋风今又是”。

韶光恰好跟曹操大破乌桓,凯旋而回的韶光是重合的。
而且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词的下半阕里,毛主席要表达的意思和曹操《不雅观沧海》表达的内容,是密切干系的。

因此,要理解《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必须要先理解曹操的《不雅观沧海》。
《不雅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当中的第一首。

毛主席这首《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的“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实在指的便是曹操的这首《不雅观沧海》。
不过,不知道这两首作品之间关联的人,可能就不太理解这一点。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某一期节目中,曾经出过一个题目,主持人龙洋问百人团选手,下面哪一句诗句,是毛主席这首《浪淘沙·北戴河》中所说的“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

三个答案分别是: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精确答案便是《不雅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结果很多人都没有答对。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谈一下曹操的《不雅观沧海》。
由于大家在教材上都已经学过,以是我在这里就大略阐明一下,毛主席提到《不雅观沧海》,到底是想解释的是什么。

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诗《不雅观沧海》,在中国的山水诗历史上,一贯有着很高的评价,它被誉为我们国家山水诗的开篇之作。

清朝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不雅观沧海》有“吞吐宇宙之气候”,夸曹操写得苍劲萧瑟。
还说这首诗是《诗经三百篇》之外,“自开奇响”。

曹操写的《不雅观沧海》,先是用白描的手腕,勾勒出了大海沉着时的景象。
然后又写岛上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但是这些景致实在都是铺垫而已。

由于曹费心坎中真正想写的,实在是后面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个中;星汉残酷,若出其里。
”他看到日月都从大海东升、西沉,夜晚的时候,海水倒映着耿耿天河中残酷的星辰。

仿佛全体宇宙,都被大海所原谅。
大海切实其实便是这个天下上,最辽远,最广阔的事物了。
以是,他才要“歌以咏志”。

那么,曹操到底咏的是什么志呢?他的志向,便是要像大海一样,吞吐日月,同时拥有映星辰、纳百川,辽阔的胸襟,以及远大的抱负。

当初曹操看到了沉着的大海,就激起了壮志豪情;如今毛主席看到了一个风雨中的大海,同时也想起了曹操当年的壮志和肚量胸襟。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毛主席这首词创作的韶光,从夏天一贯延宕到了秋日,以是词中写“萧瑟秋风今又是”。

毛主席与三国期间的曹操,同在秋风萧瑟的时令来到海边不雅观海,因此也产生了同样的心境和豪情。
唯一不同的是,彼此隔着一千七百多年的韶光。

在毛主席很多的诗词里,都有“换人间”的句式。
不过在那些诗词里面,这句话的意思,每每是指新旧社会的更替,而在这首《浪淘沙·北戴河》里,紧张强调的是一种不同时空的置换。

在这首《浪淘沙·北戴河》里,毛主席是借此为曹操这位千年前的英雄,击节惊叹。

二、《浪淘沙·北戴河》的创作背景

河北的秦皇岛西南面便是北戴河,它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在明代,北戴河是一个船运码头;在清末的时候,被划定为了避暑区。

在解放初期,中心计心情关的办公条件并不好,毛主席的住处也没有空调。
以是在夏季酷热的时候,中心计心情关就在北戴河找了一块地方做办公区。

1954年的夏天,毛主席到北戴河办公。
从当年的5月一贯住到了9月,每天都要下海去拍浮一次。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便是在这段韶光里面写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毛主席对付自己作品的揭橥,一贯采纳的都是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他并不会随便写了一首,就轻易地揭橥,总是要反复地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以是,这首《浪淘沙·北戴河》的揭橥,也是经由了一段韶光的。
1956年年底,毛主席给黄炎培写信的时候,提到了写的两首词,个中一首便是《浪淘沙·北戴河》。

当时中国作协布告处的布告是臧克家,由于要出任《诗刊》杂志的主编。
以是臧克家听说毛主席写了一首词,以是就去找毛主席要,毛主席一开始很犹豫,后来还是赞许给臧克家了。

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给臧克家说:这些都是旧体的词,并且诗味不多,也没有什么特色。
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就照你们的见地办吧。
因此,这一首词才得以问世。

结语

关于这首《浪淘沙·北戴河》的创作,实在还有一个小的插曲。
毛主席在北戴河的时候,有一天,警卫连长陈长江陪毛主席一起在海边闲步,听到毛主席口中一贯反复吟诵曹操的《不雅观沧海》。

陈长江感到很好奇,毛主席就跟陈长江阐明,说这个词的作者是曹孟德、曹操。
陈长江很惊异地说:曹操不是奸臣吗?还会写诗?

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对陈长江说:曹操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乐,曹操的诗写得非常好。
《三国演义》里面说曹操是反派,一味抹黑曹操,这是不公正的。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该当全面。
曹操弹压过农人叛逆、杀过无辜,但他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表现得比被他消灭的军阀要强。

而且曹操实行的屯田制,盐铁官卖等方法,都非常好。
同时,曹操极其重视人才,对付有才华的人,不分贵贱,等量齐观。

以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毛主席对曹操的讴歌,并不是一味讴歌,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否定。
毛主席欣赏的,紧张是曹操的诗才,以及他远大的志向,与海纳百川的肚量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