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墨客。
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顺敦厚之诗教。
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响。
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
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沈德潜《三希堂歌》

江左风骚数王氏,司徒往后多闻人。

羲献父子树清节,法护文学超常伦。

勋名一家著史册,文字百代留精神。

沈德潜三希堂歌

快雪时晴洵书圣,中秋姿媚中藏筋。

伯远一帖推后劲,遒逸自足追前尘。

东晋至今十六代,离合聚散同烟云。

太清楼空几消耗,宝晋斋废疑沉沦。

珍宝阅世永不坏,鬼神呵护留乾坤。

从来法物聚所好,归之秘府纷罗陈。

圣皇勤政得清暇,披玩卷轴时谈论。

一字品题物愈重,图球并作天家珍。

三希名堂世希有,何啻采凤兼白麟。

吾皇寓意别有在,字同义异穷圣真。

寓意于物匪留神,颐神养性常欣欣。

游生理窟无心步,濂溪易通曾有云:

唯士希贤贤希圣,贤人希天直欲探天根。

万里虽远终可到,立志恢廓无涯垠。

士人黾勉臻上达,而况上圣德行通高旻。

法书珍惜只简翰,拍浮六艺缘依仁。

小臣拜手敬瞻玩,摩挲那敢指掌扪。

前人笔墨贵凤髓,睿藻箴勖扬龙文。

承命作歌识卷末,疑有宝光腾起烂烂辉星辰。

乾隆丙寅春三月,臣沈德潜奉敕敬题。

过许州

清代:沈德潜

原文: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池塘里流着净水,垂柳罨覆着平野。
到处一片翠绿,满眼都是活气。

决决:流水声。
陂(bēi)塘:池塘。
罨(yǎn):覆盖。
平畴:平整的田地。

原文:行人便觉男子绿,一起蝉声过许州。

使人以为仿佛髯毛眉毛都被染绿了,一起蝉声陪伴我走过许州。

行人:出行人。
此处指自己。

虞山

清代:沈德潜

原文: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译文:虞山间隔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嬉戏,始终未能成行。
辛丑年的秋日,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了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
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舟子欺骗我说:“间隔剑门还有二十里。
”我仍旧不能趁此登山。

原文: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望。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容身,得暂休息。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译文: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嬉戏,投止在陶氏家。
第二天清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但是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景象不能阻挡我前往。
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
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
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得胜,就冲破那座山拜别了。
传说的内容靠近荒诞,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彷佛又值得相信。
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石径,就可到达山顶。
上面有浩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疑惑是古代的宅兆,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
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
这时云的颜色非常阴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
不一会,雨下起来了。
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勾留,稍作安歇.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涌现奇丽的景致:两旁齦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要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伸开,像门这样分开【关,门闩,指门,见《信陵君窃符救赵》】,像刀刃这样直立,这便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由于它们的形状相像啊。
我两脚斜着站立了良久,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碰着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讯问山中的名胜之地。
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驰如彩虹一样平常,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
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时时隐蔽着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嬉戏,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时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勾留少焉。
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怠倦地踏上归途。
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嬉戏。

原文: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孔,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译文: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由,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欲望。
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理解到它表面的情形,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烦懑活。
但是世间的各类境界中,有的一打仗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枯燥乏味了。
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
唉!
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