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

序曰:《忠经》者,盖出於《孝经》也。
仲尼说《孝经》而敦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
是以是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
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经》焉。
今皇上含庖轩之道,茂勋华之德,弼贤俾能,无远不奉。
忠之与孝,天下攸同。
臣融岩野之臣,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诚则辞理薄陋,不敷以称。
为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诗书以明义,皆师于古,曷敢徒然?其或异同,从忠孝之宜也。
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
以忠应孝,亦分为十有八章。
以是弘其年夜公,勉其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君事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
谨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昔在至理,高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
忠者,中也,年夜公无私。
天无私,四季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
为国之本,何莫由忠。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
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
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各;国一,则万人理。
《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忠经世界至德莫大年夜乎忠

圣君章第二

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
自下至上,各有尊也。
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
则人化之,天下效忠,以奉上也。
因此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万民咸怀。
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尽圣君之忠也。
《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

冢臣章第三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
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
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去世节而已矣!
在乎沉谋潜运,正己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
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明之明,阴阳之和,四季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
《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

百工章第四

有国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谨常,非忠之道。
君子之事上也,人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
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高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
《诗》云:"靖共尔位,好事正派。
"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
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闻也。
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
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道之以礼乐,以和其气。
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
视君之人,如不雅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
是故只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职,此兆人之忠也。
《书》云:"一人无良,万邦以贞。
"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
刑则在省于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
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
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
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

武备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万人也。
淳德布洽,戎夷秉命。
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行此六者,谓之有利。
故得帅,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因此攻之则克,守之则固,武备之道也。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

不雅观风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不雅观风。
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
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理辨则忠,事审则分。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
惟善是与,惟恶是除。
以之而陟则有成,以之而克则无怨,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
《诗》云:"载驰载驱,周爰谘诹。
"

保孝行章第十

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
忠苟弗成,所率犹非其道。
因此忠不及之,而失落其守,匪惟危身,辱及亲也。
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
故得尽爱敬之心,则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
《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广为国章第十一

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
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有正然后用其能。
是故师保道德,股肱贤良。
内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礼乐,戒备政刑。
故得大化兴行,蛮夷率服,人臣和悦,邦国平康。
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

广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贤人以天下之线人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
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无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傲;不私,而天下自公。
贱珍,则人去贪;彻侈,则人从俭;用实,则人不伪;崇让,则人不争。
故得民气和平,天下淳质,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

扬圣章第十三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敷,忠臣以辱。
不敷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
因此虞有德,皋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复兴,吉甫诵之。
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年夜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

辨忠章十四

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
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
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
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
仁而不忠,则私其恩;智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
此三者,不可不辨也。
《书》云:"旌别淑忒,其是谓乎。
"

忠谏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
违而不谏,则非忠臣。
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义,终于去世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
《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

证应章第十六

惟天鉴人,善恶必应。
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
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
君子守道,以是长守其休,小人不常,以是自陷其咎。
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报国章第十七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
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四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

效忠章第十八

天下效忠,淳化而行也。
君子效忠,则尽其心,小人效忠,则尽其力。
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
故明王之理也,务在任贤,贤臣效忠,则君德广矣。
政教以之而美,礼乐以之而兴,刑罚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
四海之内,有太平音,嘉祥既成,告于高下,是故播于《雅》、《颂》,传于后世。

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徒弟。

后汉书 卷六十上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请,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因,乃悔而嗟叹,谓其朋侪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以是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不雅观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其辞曰:

臣闻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奢俭之中,以礼为界。
因此《蟋蟀》、《山枢》之人,并刺国君,讽以太康驰驱之节。
夫乐而不荒,忧而不困,先王以是平和府藏,颐养精神,致之无疆。
故戛击鸣球,载于《虞谟》;吉日车攻,序于《周诗》。
圣主贤君,以增盛美,岂徒为奢淫而已哉!
伏见元年已来,遭值恶运,陛下戒惧灾异,躬自菲薄,荒弃禁苑,废乐悬,勤忧潜思,十有余年,以过礼数。
重以皇太后体唐尧亲九族笃睦之德,陛下履有虞烝烝之孝,外舍诸家,每有忧疾,圣恩普劳,遣使交错,罕有旷绝。
时时宁息,又无以自娱乐,殆非以是逢迎太和,裨助万福也。
臣愚以为虽尚颇有蝗虫,今年五月以来,雨露时澍,祥应将至。
方涉冬节,农事间隙,宜幸广成,览原隰,不雅观宿麦,劝收藏,因讲武校猎,使寮庶百姓,复睹羽旄之美,闻钟鼓之音,欢嬉喜乐,鼓舞疆畔,以迎和气,招致休庆。
小臣蝼蚁,不胜区区。
职在书本,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并封上。
浅陋鄙薄,不敷不雅观省。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不雅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及北乡侯登基,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老诚,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
时西羌背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
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曰:

今杂种诸羌转相抄盗,宜及其未并,亟遣深入,破其支党,而马贤等处处留滞。
羌胡百里望尘,千里听声,今逃匿避回,漏出其后,则必侵寇三辅,为民大害。
臣愿请贤所不可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
臣少习学艺,不更武职,猥陈此言,必受诬罔之辜。
昔毛遂厮养,为众所蚩,终以一言,克定从要。
臣惧贤等专守一城,言攻于西而羌出于东,且其将士必有高克溃叛之变。

朝廷不能用。
又陈:「星孛参、毕,参西方之宿,毕为边兵,至于分野,并州是也。
西戎北狄,殆将起乎!
宜备二方。
」寻而陇西羌反,乌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
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
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不雅观著述,以病辞官。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字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
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但著《三传异同说》。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

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派所羞。
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
遗令薄葬。
族孙日磾,献帝时位至太傅。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故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
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物我异不雅观,亦更相笑也。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