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菊园几亩,

常用来换酒钱;

他爱操琴,

琴不知岁月已无弦,

陶渊明最有名气的诗词作品20首躬耕悠然清贫怡然隐逸淡然

常用于助酒兴;

他确实爱酒,流传着

葛巾漉酒、白衣送酒的千古嘉话;

他是陶渊明,被誉为

“隐逸墨客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本文搜集其最出名的20首作品

与大家共赏,欢迎收藏。

- 01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这首诗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彷佛墨客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不雅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逐一先容: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落、近烟、狗吠、鸡鸣。
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墨客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描写园田风光多利用白描手腕远近景相交,有条有理,多处利用对偶句,艺术地突出墨客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措辞明白清新,几如口语,朴实无华。
整首诗呈现出一个完全的意境,诗的措辞完备为呈现这意境做事,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风雅,又是顺理成章。

- 02 -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怀写志。
此诗紧张描摹墨客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表示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物化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不雅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归天忘我心态。
末了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归天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写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表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不雅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首诗便是陶渊明“以物不雅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 03 -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析】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墨客执著地在生活中探求友爱,探求着欢快,给人一线希望。
终篇年夜方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 04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敷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墨客躬种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
用浅易的笔墨,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
整首诗措辞平淡而意境醇美,写的是墨客的劳动生活情形和隐居田园的决心。
“衣沾不敷惜,但使愿无违。
”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全诗在平淡与柔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05 -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地皮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个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落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逐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敷为外人性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期、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彷佛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生理间隔,把读者从现实天下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便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传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敷为外人性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天下退回到现实天下,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留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空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06 -

《形影神》(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寄托。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贤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去世,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匆匆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赏析】《神释》一首即表示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见,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
陶渊明主见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
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意见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

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谈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纵然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把稳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润色成份。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解释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
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腔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切实其实定。

- 07 -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赏析】本诗通过《山海经》中有关精卫和刑天的神话故事,以“金刚横目”式的特有风格,表现自己誓去世抗争的决心,有异于他的大多数作品。
在写作上,措辞凝练,形象挺立。
文中在描述精卫和刑天时,用了个中的“衔微木”、“填沧海”和“舞干戚”这些短语,集中反响了他们去世而不息的抗争精神,解释精卫和刑天形弱而实强的力量,如果都能持这种精神,就会使统治者惧而生畏。
接着,在末句用了“良辰讵可待”,险些是开门见山地召唤人们奋起抗争,这种煽惑性的号召直白无隐,对社会底层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 08 -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去世心腹,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年夜方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年夜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析】墨客以极大的激情亲切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阴郁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
写得笔墨淋漓,年夜方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陪衬荆轲的精神面貌。
最范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年夜声”、“哀风”、“寒波”相互引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满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这是颇具目光的。

墨客生平“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空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大略一点,便是借历史之往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靠近墨客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苦处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 09 -

《五柳师长西席传》

师长西席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落,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师长西席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由于他的住宅阁下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他安定悄悄,很少说话,也不倾慕荣华利禄。
喜好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阐明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好饮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知足。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状,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
他去饮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常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得意。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轻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落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生平。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哀,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这话大概说的便是五柳师长西席这一类的人吧?一边饮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期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期的人呢?

- 10 -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玄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冷落。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去世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赏析】本诗作于公元427年,这些笔墨是他通过超越去世的办法,留在世间的最大的精神遗产,也是他留给这个娑婆天下末了的也是最大的开阔。
写这组诗时的陶渊明,因饥饿而身染重病,于玄月写下了这组绝笔,两个月后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生命进程。
陶渊明一方面暗示了他认为去世亡并不可怕,恐怖的正好是对付去世亡的恐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视去世亡为一种涅槃重生。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去世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识破死活,淡然处之,其敢于直面去世亡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 11 -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推敲之。
农务各自归,空隙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说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赏析】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落火,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落村落舍,移居后不久作此诗。
全诗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噜苏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墨客之神色超旷,也如在面前。
此诗以乐发轫,以勤扫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因此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文气畅达自若而用意宛转深厚,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 12 -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不雅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赏析】墨客与朋友在小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墨客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墨客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景致,墨客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成,真使人欢欣无比!
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

- 13 -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季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聪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赏析】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紧张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由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因此墨客的口吻讲述桃花源公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但并不让人以为重复。
《记》是散文,有弯曲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详细,富于小说色彩;《诗》的措辞比较朴实,记述桃源社会的环境更加详细。
《记》因此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蔽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墨客直接阐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欲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 14 -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力气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赏析】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
这是陶渊明的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在形体生命逐渐朽迈,而生命之代价尚未能实现之际,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
其一,回顾过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情调是“昂扬”、“欣豫”;其二,察视现在,生命意象是生命力锋颖的颓败与磨损。
情调是“忧虑”“无复娱”;其三,眺望未来,生命意象是出息无几许的孤舟。
情调是“忧惧交加”。
韶光的跳跃交错,生命的盛衰交替,情调的忧、乐、惧交织,使此诗仿佛是一个韶光与生命的三重奏,展现了丰富而深奥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全过程。

- 15 -

《九日闲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赏析】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听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
某年重阳,墨客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怀领悟在一起,表示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个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阐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 16 -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敷以自给。
稚子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痛惜年夜方,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曩昔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不雅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波折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定命复奚疑!

【赏析】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阐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想熏染,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虑,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详细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每天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空想。
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 17 -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奥深厚的感伤。
秋日是菊花的时令。
在百花早已凋落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刚毅高洁的品质。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
兴致高,饮酒多,感触多。
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彷佛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进程,并且再一次表达隐居终生的决心。

- 18 -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赏析】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以是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代价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熏陶人类心灵,感召、勉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期的。
此诗深受古往今来浩瀚读者之喜好,根源即在于此。

- 19 -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墨客用朴实无华的措辞、悠然清闲的语调,阐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个中去领略村落庄的宁静以及心境的宁静。
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墨客在这里描述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空想天地。

- 20 -

《有会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劳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赏析】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详细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
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
这种困厄艰巨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墨客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
墨客借着对“嗟来之食”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
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去世,便是不敷取的。
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
诗人为了与苦难反抗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全诗四句为一层次,构造严谨,而句法纵收反正,夭如矫龙。
第二层次述及何以卒岁,以之勾引第三层次对不食“嗟来之食”的非议,反响了自己苦况深到近于欲乞的程度,然后是经由寻思的正面剖断:斯滥为反,固穷为正。
疑团顿然冰释,主题豁然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