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历代墨客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随处颂扬的诗词佳作。

1.扫墓思念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去世生离去处。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扫墓,敬拜思念先人的景象历历在目。

清明诗里读清明古代清明诗名句20句追思祖先思念英雄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南宋高翥《清明》)

郊野祭扫,吊唁亡人的环境如在面前。

2.踏青游春

“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
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
”(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

墨客以欢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清明时节相伴踏青的画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顿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春光妖冶,踏青游春的景象迎面而来。

3.远足玩乐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在美妙的春光里,人们或蹴鞠,或荡秋千,尽情欢愉。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落居》)

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鹞子,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活气和乐趣。

4.遥祝亲人

“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
”(唐权德舆《清明弋阳》)

哀婉的诗句,写出了游子清明盼归的心声,流露了几许淡淡的惆怅。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明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万千游子清明思归的心绪。

5.关心疾苦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阊门即事》)

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回籍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战事不绝,祸乱四起,人烟萧疏,民不聊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不待言。

6.人生无常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去世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北宋黄庭坚《清明》)

墨客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讨饭,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去世,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泾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南宋赵鼎《寒食书事》)

权贵生前虽然鼓噪一时,但去世后多少年却落得坟前冷落,无人祭扫,反不如庶民百姓,生前平淡,但去世后却祭拜不断,人情如旧。

7.悼亡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小雨纷纭,行人吊念逝去的亲人,悲思愁绪,伤心欲绝。

“宿草东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北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墨客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8.年光时间易逝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
不得高飞便,转头望纸鸢。
”(唐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

在热闹的寒食节日场景里,墨客看到高飞的鹞子,不禁生出年光时间易逝功业无成的惆怅感情。

“节序太无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
忘怀罗衣都湿透,花下和笙。
”(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春雨既然不肯勾留,那就干脆伫立在雨巷花荫深处,吹一支悱恻的笙曲,为春送行吧。
表达了墨客对光阴流逝的感怀。

9.思妇闺怨

“未归来,寒食梨花谢。
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北宋晏几道《生查子》)

闺门女子每天盼,月月盼,寒食节过去了,梨花开了又谢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随之而来的,只是一次次失落望!
只能在秋千架下,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不想诉说。

“行坐深闺里,

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干瘪,没有什么心思去装扮打扮。
一位因怀念远人而干瘪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10.抒发悲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北宋王禹偁《清明》)

纵然在清明节,也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更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反而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
凄苦之情痛彻肺腑。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虽有亡国之恨却难有回天之力,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墨客将幽愤之情借助清明表达得深奥深厚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