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华诗教·诗词吟诵虚拟仿真实验(以下简称“仿真实验”),学生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自由选择吟诵场景,既可以选择指定心仪的古诗词进行反复练习,也可以用普通话或方言吟诵。
大家还可以在线互换,通过谈天窗口揭橥感想熏染,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提交作业;老师可以在后台听到每一个学生吟诵的作品。

南开大学文学国家级实验传授教化示范中央(以下简称“中央”)团队打造了这个全国第一家用虚拟技能把古代文学和实验传授教化集纳合一的平台。
该中央主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涂俊认为,虚拟沉浸式的环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审美体验,调动思维和想象,“我们希望借助技能手段,使吟诵之学回归诗教体系,让学生在全新的吟诵体验中,穿越时空体会古人的诗酒唱和、遣兴字画。

“诗歌,一定要学会吟诵才能真的得到它的精华,才能对古诗有更深的体会。
”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师长西席曾在讲座中对子弟们苦口婆心道,“我从小是吟诵着诗词终年夜的,就我个人履历,年夜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办法;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在叶师长西席看来,吟诵还能够把声音韵律都结合起来,大声地诵读,诗和文章就会有抑扬抑扬的起伏之感,“吟诵,是一种音律美,更是一种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精神骨气。

虚拟技能穿越千年唤醒古典诗词

然而在现阶段,教室韶光有限难以反复练习,教室吟诵时会相互关扰等传统诗教的局限性,使得古诗词传授教化在表示古诗的声音之美、韵律之美方面,做得还很不足。

为冲破困境,涂俊和团队成员一起,紧密结合传授教化需求,历时3年韶光不断完善打磨,自主研发了“中华诗教虚拟仿真实验传授教化系统”。
2017年1月,“中华诗教虚拟仿真实验传授教化系统V1.0”得到国家软件著作权,2018年下半年正式利用于传授教化体系。

2015级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管勇康谈到自己的困惑,“之前想吟诵古诗词,但不清楚停顿与发音是否准确,常常是稀里糊涂地就过了。

2018年下半年,管勇康参与了仿真实验的内测环节,一贯打仗利用至今。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在听到叶嘉莹师长西席吟诵的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时,管勇康被抑扬抑扬的语调所震荡,“我从来不知道,吟诵可以让诗词的意境这样悠远,可以让诗词充满生命力。

与管勇康一样,中国措辞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斯木巴提也是叶师长西席的粉丝,“听着师长西席的演绎,我真切地感想熏染到诗歌吟诵的魅力。
我也常常比拟、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吟诵水平。

“教孩子们若何去诵读和吟唱古诗,这是我多年来一贯常存在心中的一个欲望。
”95岁高龄的叶师长西席不愿让吟诵失落传,想把这颗美好的种子留给下一代,“学会古诗的诵读和吟唱,孩子们将来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富于遐想和直不雅观的能力,无论是在文科方面或理科方面,都可所以以而得到更为突出的造诣。

团队成员李晓娟先容,“仿真实验目前已经收录了叶嘉莹师长西席近百首作品,吟诵内容包括《诗经》、《楚辞》等经典名篇,方便学生选择诵读。
叶师长西席生平都在从事古典诗词教诲,留下很多宝贵资源,我们有任务将这些财富保存下来,滋养更多的后学者。

如今,仿真实验运行大半年,不少学生在这里乐此不疲地玩转古诗词。
在斯木巴提看来,“真实感强、沉浸式体验感好、界面直不雅观生动、交互丰富”是仿真实验带给她的直不雅观感想熏染,“当我点击选择东方艺术大楼的演播厅场景时,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对着这么大的舞台吟诵,觉得很真实、很有仪式感。
”故意思的是,仿真实验除设置普通话吟诵外,还特殊推出方言吟诵。
斯木巴提曾考试测验用粤语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她感慨,“用粤语吟诵古诗词,觉得更有音乐的韵律之美,更像是一首音乐作品。

“吟诵可以展现诗歌中的精神、墨客的筋骨,而选择用方言吟诵古诗词,更能表示古诗的韵味,引发听者的共鸣。
”涂俊说。

团队成员张树楠先容,未来的实验传授教化还会增加一项打榜功能,“每名同学在进入实验学习时,都可以看到一张榜单,上面是每次作业进入前四名的同学,排行榜会定期更新,希望可以‘刺激’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目前,中华诗教·诗词吟诵虚拟仿真实验紧张面向汉措辞文学专业的《古代诗文作家专题研究》课程开放。
涂俊坦言,“通过这次技能手段的利用,觉得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引发出大家对付古诗词的兴趣。
”涂俊希望,将来可以推广到校内共享、校际共享,乃至打造成社会共享的一个平台,用新技能和新思维,让文学和艺术等精良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抖擞出新魅力。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