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世时,经历了盛唐转衰的过程,以是他的诗中反响了不少当时的社会抵牾和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沉郁抑扬之感。
因此,他的作品因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被称为诗史。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杜甫离开草堂到达夔门。
那时他的人生,已经走入老年,生活依旧贫苦,身体也愈发不好。

他于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对秋江萧瑟,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因此,《登高》被后人赞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

杜甫在登高中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何是落木而非落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那么,为什么墨客不用“落叶”,而是要用“落木”呢?

用“落木”更为深奥深厚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觉得到绿意和活气,想到枝繁叶茂。
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一种秋日的冷落觉得。

王勃曾经写下过一首秋天景色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虽说也是在讲萧瑟,但黄叶一词彷佛就不如落木来得深奥深厚。

比较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墨客的意境。
墨客听猿啼,看飞鸟,仰望落叶之窸窣,俯瞰大江东去。
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这一整首诗歌的感情是自然而然,又沉郁悲怆的。
以是,也只有落木萧萧,才能更加反应诗歌的感情。

用“落木”古已有之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
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曹丕也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之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将落叶写作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木、树叶、树枝,在墨客眼里,都可以用木来代指。
诗歌措辞的精妙不同于一样平常的观点,在形象思维中,木和叶的语感相差会大很多。

很多墨客都用木叶来描述秋天景色,譬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不但是描写秋风吹树木,也在表示落叶纷飞。

而“木”这个词语,还会让人遐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深重,而“叶”却随意马虎让人遐想到青绿般的颜色。
很显然,在本诗中,沉郁的色彩更加得当。

用落木是为了平仄

有歌手说,为了押韵,作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这还是当代的口语文写作呢,更别提古代对韵脚平仄非常讲究的古诗了。
将登高用七律的平仄来稽核一下,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仄起入韵的格式。

这个格式哀求七律的平仄是: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由于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平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
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讲求。
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轻微出律,别的完备合辙。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

“落木”或许是真的“木”

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以是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
以是,他们因时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办法——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紧张办法。
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大略地将其捆绑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这种运输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花费,由于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同时,长江两岸阵势险要,江水湍急。
以是,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出身了。
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
以是,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阐明便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死活无常了。
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贯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伐木常日情形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韶光是深秋了,以是理论上他该当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
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
以是,这个阐明权当读个新鲜吧。

想想看墨客登高了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驰不休。
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此夫。
两岸猿声不休,茫茫天涯白鸟南飞。

墨客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从前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结语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犹豫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落了整整八年。
余生的韶光,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他不但深刻地感想熏染到了公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
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写登高的时候,正是他准备归乡之时。
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交通闭塞,这趟归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后,杜甫病故在耒阳。
正是“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