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外洋,路下之八邦。

——三国·曹操《气出唱》

史上最狂的14句古诗李白一人就占了5句

浊世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有窃国之愿却从不称帝。
在北方得以一统之后,海内升平,百姓安居,只管如曹操这般沉着,也不免膨胀了起来,按玄门至高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座驾规格“九龙沉喷鼻香辇”来说,身为凡人的曹操也确实狂。

02

待到秋来玄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虽然古代瞧不起武人又瞧不起叛贼,但两样都占的黄巢将军在古代还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他在一次落榜后,由于看不到出息和出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丝毫不藏他对李唐、对天下的不满。

03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宋·朱敦儒《鹧鸪天》

如果把作者隐去,瞥见这首诗,不少人都会以为这是李白写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朱敦儒只用了短短几十个字,却把无意功名,不肯趋炎附势的洒脱表现的淋漓尽致,也难怪会有这种错觉。

04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唐·李白《江上吟》

笔摇五岳,诗凌沧州,李白狂起来,普天之下谁都不放在眼里。
不仅如此,他还要对那些去世守着功名利禄,从没有活过一次自己的人报以一次最大的嘲讽:如果你们的财富和地位能长久,汉江的水该当反着流了。

05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刘邦《大风歌》

短短23个字,就已经让人感想熏染到了一股强大的帝王气,刘邦之所以是刘邦,是汉朝的开国天子,是汉文化的奠基者,跟他的这份狂傲密切干系——这是一种与文人、武将不同的霸气,是一种天下皆在掌控的霸气,唯有王者能感悟。

06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喷鼻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

又是黄巢。
不得不说,黄巢真的非常喜好菊花了,他为数不多的诗词中,以这两首写菊花的诗最为出名。
武将的狂一样平常来说都比较直白,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野心跃然纸上。

07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畅快淋漓,一气呵成,把李白心中的不屑、桀骜、张狂之气全都展现出来。
时至今日,后边这两句依然是许多人在困境中支撑自己的动力。

08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边塞诗除了荒凉,还有一个要素每每便是豪迈。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即便放在边塞诗的同行里,也是相称壮阔豪迈的。
于是,这种决心透过笔墨,给读者传达了一种无敌的自傲,侧面反响了盛唐的强大。

09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宋·岳飞《满江红》

由于时期特色,宋词的风格虽然远不及唐诗壮实,大多都是柔情似水的婉约派,只有寥寥几人撑起了宋词的风骨,岳飞这首《满江红》便是个中之一。
岳飞虽是武将,可文才也很高,管你什么强敌,放马过来便是!

10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唐·李白《侠客行》

众所周知,李白剑术了得,从这一点来看,诗中所述乃至有可能是他行侠仗义的真实经历,即便不是,贰心中也是得有相称的自傲,才能毫无顾忌地写下足以“大辟”的行为,诗仙、酒仙都还不足,李白还要为自己谋一个“剑仙”之名。

11

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李白人生的一个迁移转变点,他奉旨入朝为官。
李白从来不是那种谦逊低调的人,他不睬解什么是君子温润如玉,他只知道普天之下最有才华的便是我李白。

12

我最怜君中宵舞,

道“男儿到去世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宋·辛弃疾《贺新郎》

如果宋词没有辛弃疾,就会少一分风骨,少一分气概。
辛弃疾的名字,传说灵感来自汉代战神霍去病。
由于南宋破局无望,他没有能像霍去病那样纵横疆场,但他依然用笔锋证明了“家国男儿”这个命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13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

写下这首《江城子》时,苏轼39岁了,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浮滑的热血少年了,但苏轼依然想策马弯弓,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苏轼有没有那个本事我们暂且不谈,那句“西北望,射天狼”道出了多少宋朝武将的心意?

14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众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唐·李白《上李邕

李白年轻时曾拜访李邕,这次会商双方均有烦懑,紧张是由于李邕瞧不上他这个年轻人。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暗示自己终将有一番作为。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众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
李白临别时绝不客气赠与这首诗,其主体思想便是“莫欺少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