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禅那的简称,译自梵语,别号禅定,集中精神,于静中思考,为一种有层次的冥想,是佛教主要而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宗以为,无需出家,无需读经,随时可以修道,大家皆可修禅。
禅宗认为,禅非思想,非哲学,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存在。

禅意,让心归于宁静,有所归属,是一种物我两旺、安静空明的心境。
本日跟大家分享十句禅意短句,愿大家读后,能有收成。

1、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出自孟浩然的《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意思是说,看到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才懂得义公六根清净的心境。
义公为唐代高僧,他在大禹寺参禅静修,禅房建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的孤峰,峭拔耸立;阶前的山谷,纵横幽深。

孟浩然漫游吴越,写了这首诗。
唐代,佛教盛行,墨客和僧人常有诗词往来,关系密切,因此出身了很多题赠寺院的诗,王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名满天下。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他游大禹寺义公禅房后的题赠之作。

人人皆可参禅十句禅意诗词让你烦恼尽消豁然开朗

“禅寂”为佛家用语,佛教徒坐禅入定,静心思考,所谓“齐心专心禅寂,摄诸乱恶”。
义公为了“习禅寂”,将禅房建筑在空寂的山里,“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
禅房前面是奇丽的山景,挺立壮丽的山峰,开门可见。
阶前众壑深,可见台阶与深谷相连。
人到此地,仰望高峰,俯视深壑,油然而生隔绝尘世的思想,憧憬物外的志趣。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可见雨后的大禹寺,更为清幽,意境幽美,雨过天晴,夕阳徐下,天宇方沐,山峦清净。
雨丝拂面,沐浴在雨中的树木,更为青翠。
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行文至此,禅房的清幽,山林的秀美,跃然纸上。
义公的眼界、襟怀虽未明写,却已渲染得迎刃而解。
看似赞颂山水,无一字赞人。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笔锋一转,巧用佛家语,一笔点破。

“莲花”即“青莲,为佛家语,梵语音译为“优钵罗”。
不染纤尘,暗香清净的青莲花,被佛家比喻为佛眼,“目如广大青莲花”。
高僧义公,慧眼识宝地,在清幽的山林修建禅房,可知他眼界清净如佛眼,胸襟明哲保身如青莲花。

2、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高下狂。

----道潜《口占绝句》

北宋诗僧道潜,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
自幼出家,与苏轼交好,苏轼被贬黄州时,专程前去探望。

公元1077至1079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昔日好友道潜,由杭州前往徐州探访他。
苏轼设盛宴,为道潜接风。
席中,苏轼想跟老友开玩笑,便让一个年轻貌美的艺妓,向道潜求诗,道潜即兴吟了这首诗。

道潜《口占绝句》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高下狂。

道潜脱口而出的这首诗,开门见山点出对方身份,东山窈窕娘,代指歌妓,道潜告诫对方,你来纠缠我,找错人了,还是去找别人吧。

苏轼对道潜的诗,赞不绝口,说道,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整顿,遂为此人所先,可惜也。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高下狂”。
可见道潜修禅的决心,心无旁骛。
沾泥的柳絮,沉淀于地面,再也不会随风飘散。
柳絮轻盈,漫天飞舞,宛如人之随波逐流;柳絮沾泥,则如人之出世。

恰如佛家所讲禅心,佛家所指“放心”,意为心猿意马,以柳絮沾泥比喻心如止水、禅心已定,“放心”已“收”。
道潜告诫歌妓,自己不为声色所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心已入定,不会再有半点荡漾。

《大乘义章》卷十三讲道,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维。
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
专心参禅,才能心安。
道潜的境界正是贰心安的结果。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4、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四首诗偈,出自惠能的《菩提偈》,字字皆可表示慧能的“顿悟说”。
一念之间,从“迷”到“悟”。
“明镜”的清净,“自性”的清净,为佛家坚信之空想境界。
若何才能顿悟?如何才能解脱?修行有哪些方法。
答案都在笔墨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这首诗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讲述其来历: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原来不识字的惠能,在听了神秀的偈语后,有感而发。
惠能的诗偈,否定了神秀的时时勤拂拭之接风看净说法,认为众人道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在惠能看来,见性成佛才是关键。
所谓“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与“佛”没有不可超出的鸿沟。
从“迷”到“悟”,一念之间。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意在解释“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空想境界大家所共有的主不雅观条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偈为《全唐诗外编》补录,《六祖法宝·坛经》有所记载。
惠能把统统归结于“心”,也即“自性”。
统统万法,自性本空。

他认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惠能曾说,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统统草木、尽在空中;众人道空,亦复如是。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首诗偈,《大正藏·坛经》有所记载,重在讲述修行方法。
惠能引用佛言,说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所谓求佛,原在本心。
正所谓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惠能教导弟子,自我求真,自我求佛,才是立地成佛的路子。
惠能告诫众人,若哀求佛,应化难为易,专心一境,只图自悟,不假外示。

7、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两句诗偈。
出自唐代布袋和尚的插秧偈。
偈为佛教术语,梵语音译,押韵,类似于诗,以四句为一偈。
插秧偈说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偈言浅意深,通过农夫插秧这种平凡小事,娓娓道来,为众人讲述以退为进的道理,可谓别开生面。
农夫插秧时,面朝水田,背对蓝天。
他们辛劳劳动,把一根根秧苗插满水田,虽然无法仰视天空,低头时,却能看到水中倒映的蓝天。

心地清净,不为俗世骚动,才能悟道。
恰如农夫,插秧时退后,秧苗才能插满水田,事情才能有所进展。
很多时候,退一步不是妥协,而是有了夸夸其言的境界。

8、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这两句诗偈,出自宋代释志璇的偈五首·其四。
释志璇在第四首诗偈中说道:声色头上就寝,虎狼群里安禅。
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明代刘基在《御柳》一诗中说道,君王不为娱声色,无用费力学舞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由此富有巨万,声色豪奢,世家所不能及的笔墨。
《吕氏春秋》里记载,其为声色音乐也。
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
声,宫商角徵羽;色,青黑赤白黑。

可见,声色,可代指女色,亦可代指美好的声音、颜色。
释志璇的这首诗偈,可以理解为不受音乐滋扰,安心就寝。
安禅,为佛家用语,静坐入定之意。
在虎狼群里安静打坐,将安危置身事外,这种境界,非一样平常人能及。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竹影扫阶,尘土不会动;玉轮倒映在潭底,水面不会留下痕迹。
世间万物,困扰着我们的本心,我们不应被这些俗事困扰,该当心如止水,不为外界所动。
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
这两句诗偈,以夸年夜的手腕,见告我们遵守本心的态度。
心不动,贪念和执念,能奈我何?

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诗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大约是王维57岁时所作。
人称诗佛的王维,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禅诗,字字可见禅理。
正如刘辰翁所评论,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王维所要表达的,并非淡泊宁静的心境,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更有深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王维在首联开门见山,讲述自己信奉佛道由来已久,晚年的他,更是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王维修佛学道的兴致,跃然纸上。
独来独往的他,仿佛参悟了佛法。
佛家所讲的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恶,非实非虚,非烦恼非菩提,只可融会,不可言传,此种境界,只有王维体会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走到流水的尽头,前面再无水,看似无路可走的绝境,不如坐下,看风气云涌。
坐看云起时,蕴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即我们常日所说的“空”字。
如果我们都能像云那样,无常心,无住心,哪里还会有烦恼?

有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隐居山林的王维,不为世事烦忧,置身山水之间,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心思澄净,随遇而安。
物来不应,过去不留。
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领悟佛家至理的王维,转而随处利用,信手拈来,可谓佛家“任运圆满”之“任”的心态。

1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这首七言古诗,将一年四季的画卷,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春天可看花,秋日可赏月;夏日自有凉风宜人,冬日白雪宛如瑶池。
若心中没有烦恼,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罗丹见告我们,生活不是短缺美,而是短缺创造美的眼睛。
慧开禅师的不雅观点,与罗丹不谋而合。
他告诫众人,生活中的美好,随处可见,我们该当珍惜当下,存心去感想熏染,那么我们所拥有的统统都是美好的存在。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着花落年年。

#佳构长文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