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纵然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赤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墨客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译文】
梅花成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海仙常常叮嘱消磨青鸟使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青鸟使,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它的素色脸庞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纵然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赤色。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赏析】
《西江月·梅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吊唁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赏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颂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洁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心腹的情意,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登基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造诣。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善于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学写诗词】
《西江月 · 昨日白露》(柳永体)/己亥年八月十一
时苒姗迎白露,光盈渐感秋浓。醉眸尽揽绿黄红,怎不生情触景。
日落霞飞暮晚,柳梢月洒晖清。摇枝送爽沐和风,凉意伴君入梦。
(中华新韵)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 ,让思想充足生活。感激您的阅读!
衷心感谢来自网络的被采信息源!
我们看重于分享,如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