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字

帝字的演化:

帝字

听说,商朝的国王活着的时候叫做王,去世后才能叫做帝。

对甲骨文帝字和夏字的初步探索

对付甲骨文的“帝”字,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比较常见的是:

几根木头捆在一起

“帝”是一种敬拜仪式,便是把几根木头捆在一起。

如果这么大略,来日诰日我去找几根木头捆在一起,我就成为“帝”了。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意见认为“帝”字来自植物的根——蒂。

甲骨文的“帝” 来自‬一种‬叫做‬耒耜的‬工具‬。

耒耜

还有人认为“帝”字来自天上的飞鸟。

还有一种解读,便是说“帝”是高高在上的,要把自己挂起来(忍住别笑)。

挂起来

笔者通过对北极星的研究,创造“帝”字和“夏”字都和北极星有关,乃至可以说帝字便是北极星。

北极星

北极星:

北极星

玉璋加北极星即是“帝”:

帝字的来源

从上图可以看出,“帝”字的核心部分并不是把几根木头捆在一起,而是北极星旋转的几个不同的角度。

下面的面具,正中间是玉璋,也便是辛字头。
阁下有波折的勾形,象征着正在环绕北极星旋转,以是这种面具也是代表“帝”字的。

可见,北极星代表的便是“帝”。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极星被称为“紫薇星”。

古代的天子都是“坐北朝南”,由于北方才是北极星的位置。

西藏的阿里地区,便是古代的象雄王国,那里的人们把卐字形符号称为“轩辕之丘”,便是北斗星环绕着北极星旋转而产生的。

轩辕之丘

人们对这种符号的崇拜,来源于对北极星的崇拜,对“帝”的崇拜。

北极星

玉璋代表辛字头,这个辛字头也很主要,由于“辛”代表人和神之间的沟通。

辛字

“辛”字的形象便是璋,“辛”便是苯教的གཤེན(gshen),便是‬萨满‬。
“辛‬”也‬相称于‬基督教‬犹太教‬的“先知‬”,是‬人和神‬之间‬的沟通‬者‬。

很多和“神”有关的字,都带有辛字头。

凡是涉及到人和神沟通的字,都带有辛字头。

龙字

甲骨文中的“妾”和“孽”都是代表和神沟通的巫师,以是都有辛字头。

妾字

玉璋与“唐”字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尧帝):

尧帝

在青铜大立人的衣服上,有一个两只眼睛三条尾巴的动物,实际上便是“唐”字的雏形——庚:

庚字

在“庚”字的上面,是一个由玉璋(倒三角)▽和“昜”字组成的“唐”字:

唐字

▽加昜即是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造字逻辑:玉璋有时被写成“辛”,有时被写成倒三角▽,而‬倒三角▽有时‬转化‬成“口‬”。

比如“会”字,最下面的“口”字实际上便是由玉璋转化而来的。

“会”字的来源

三星堆玉边璋图案中的“会”字:

会字

一种缺点的说法:

有人说“帝”是“蒂”的本字,代表生殖崇拜。
——这是一种缺点的说法。

由于“蒂”是“帶(带‬)”字的变体,也便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发生的变革,以前的“蒂(带)”字和“帝”字无关。

其余,“蒂”和“带”的古音都是diad,发音近似英语的dad(父亲),而“帝”的古音是“dieg”。

可见“蒂”和“带”是同一个字,和“帝”没有关系。

带字古音

蒂字古音

帝字古音

二、夏字

夏字也和北极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星堆玉边璋图案:

文命二字

两个小人代表“文命”二字,是大禹的名字。

他们的眼睛竖向中线按照北极星旋转的角度,指向了“夏”的方向。

夏的方向

眼睛的竖向中线:

竖向中线

两眼竖向中线指向夏的方向

指向夏至

两眼中线指向夏至

由此可见,“文命”二字两个小人的眼睛代表“夏”字,耳环“言”和“玄”与手势“右”拼读为“后”。
以是,眼睛、耳环、手势,加在一起代表“夏后氏”。

文命,夏后氏

关于手势:右手包住左手代表“右”,左手包住右手代表“左”。

甲骨文“夏”字——太阳加北极星:

夏和商是敌对关系,在商朝人眼里,夏朝人便是奴隶和战俘。
以是商朝甲骨文的“夏”字是一个跪着的人,被捆绑的人。

夏字

夏字

“夏”在古代是“太阳”的意思,以是头顶必须有一个太阳,然后用北极星代表眼睛,用来指向夏至的方向。

以是说,甲骨文的夏字,便是太阳加北极星。

夏字

帝出乎震——《说卦》

震卦

商朝甲骨文中把夏称之为“戎”:

斗鸮伐甚方

“甚方”便是斟方,斟鄩。

斟鄩氏

破除“西邑夏”的谣言:

有人说甲骨文里的“西邑”便是“夏”,情由是“西邑阿”三个字拼读在一起便是“夏”的发音。

这是非常荒诞的,由于“夏”的古音是khar,发音近似“哈尔”。
而“西”字古音的声母是s,以是“西邑夏”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西字古音

甲骨文中的“西邑”不是夏,而甲骨文中的“戎”才是夏。

“夏”字的含义:

玄奘法师

唐朝初年的玄奘法师,曾经去往印度留学。
玄奘法师在途经帕米尔高原时,创造一个“朅盘陀国”,便是现在的塔吉克族同胞。

塔吉克族

“朅盘陀国”,也叫“渴盘陀国、喝盘陀国、渴饭檀国、汉盘陀国、喝啰盘陀国”。

朅盘陀

朅盘陀,是东伊朗语(斯基泰语)khar banda的音译,khar的发音近似“哈尔”,便是“夏”字的古音,意思是“太阳”。

而banda并不是“仆人”的意思,英语的bandage和汉语的“绷带”都是来源于这个banda,意思是捆绑在一起、结合在一起。
以是这个词是“支属、家眷、家属”的意思。
以是khar banda的意思不是“太阳的仆人”,而是“太阳的族属”。

根据上面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夏”是斯基泰语(塞语)khar的音译,khar(夏)是“太阳”的意思,以是“夏朝”的意思便是“太阳王朝”。

太阳

“夏”在汉语里有“酷热”的意思,比如“夏季”便是“酷热的时令”,正符合“太阳”的不雅观念。

有人会问:为什么“夏”字和斯基泰语有关呢?

我们知道,夏是匈奴的前身。
而匈奴利用的措辞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汉语、突厥语、斯基泰语,等等。
以是,“夏”字来源于斯基泰语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在商朝的甲骨文里“夏”字是跪着的人,但在夏朝的图腾里,“夏”字是代表太阳的神鸟。

夏朝的标志,是一只代表太阳的鸟,也叫太阳神鸟,古人称之为“金乌”。

金乌

商朝往后的“夏”字,不再是跪着的人,而是一只代表太阳的鸟。

夏字

颛顼帝的名字——乾荒(乾坤):

乾荒

有人认为这是“帝”字,但笔者认为此图案不具备“帝”字的要素,如辛字头、北极星的偏转角度等。

虽然“乾荒”形金箔不具备“帝”字的要素,却彷佛具备了“夏”字的要素,也便是鸟形,而且是三足。
这个问题有待于往后进一步研究。

代表“夏”字的太阳神鸟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