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一起旷达,用翻滚、旋转、桀骜的气势左冲右突,终被三峡大坝拦腰斩断,抑制住了奔驰的激情,于是三峡的江水温婉而安谧。
长江的流速被驯服。
而每到夏季,长江上游山洪爆发,江水变成了浑浊样子容貌。

7月12日,夜雨从凌晨一贯滴滴哒哒持续到上午11点,天空依然黑云密布,雨不紧不慢,是“举伞多余,无伞湿衣”的那种小雨。
宜都合江楼前,清江与长江在这里交汇、领悟,清江汇入长江时在这里奥妙地形成了“卜”字型,只是卜字一点的方位该当放在左侧更为形象。
这便是宜都邑区江岸的合江楼,原名叫望江楼,又叫合江亭。

清江长江交汇 水色泾渭分明

宜都顾名思义是适宜建都的地方。
早在公元210年,刘备取“宜于建都”之意,设宜都郡,“宜都”始得名。
宜都城江边的老渡口的荣誉,远比合江楼有名,在没有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之前,老渡口是宜都人出行的主要出入地。
坐客船到对面枝江白洋沙湾,哪怕是到宜昌市也必须在渡口坐船。

长江故事  宜都合江楼两江交汇泾渭分明

故而老渡口影响着宜都居民旧时的生活,这个老渡口也是清江注入长江入江口处。
在老渡口的岸上,一座高约15米的巨大牌坊上,两个书法题字——宜都,器宇轩昂。
但凡长江有船经由,这两个字呛人眼球、挤占视线,再现了昔日宜都口岸的经典风采。
据当地人讲,这里也是原来木制望江亭的旧址。

7月12日,宜都老渡口长江江面烟波浩渺,宽阔的江岸比三峡大坝蓄水后茅坪至太平溪的江面还宽广。
当日因上游下泄流量达31000立方米每秒,黄色的江水一起向前。
一只白鹭搭乘一块漂浮的木板,从江边一起向下,随波逐流,仍由江水跌宕、劈雾斩浪漂移东去……而清江也因上游降雨,水位创下今年的新高,被彭湃的江水阻挡成静流,在卜字型的老渡口处与长江交汇互融。

于是一幅清江与长江色差明显的景象涌如今镜头前。
清江水依然是清流,而长江水是黄色,形成了绿与黄的比拟光鲜的分边界。

位于卜字型的位置名叫三江村落,清江一桥飞架连接了城乡。
三江村落地理分外,有从五峰流经渔洋关的渔洋河、清江在该村落进入长江,故名三江村落。
合江楼管理职员刘晨先容,这种泾渭分明的清江与长江的清浊分边界也不是每天都能瞥见,当长江水位再度上涨,长江水位形成倒灌时,这种泾渭分明的景象将不复存在。

其实在宜昌这种支流交叉口不是孤品,下牢溪、黄柏河、乐天溪、喷鼻香溪河在夏季注入长江时,都会有这种景不雅观存在,只是色差远没有这么分明而已。
当地居民用科学的道理给处了一个结论,清江水在经由八百里清江水库的沉淀之后,清澈的水质在与长江交汇时的色差就无与伦比了。

屡毁屡建 命运多舛合江楼

在中国江河交汇的城市较多,而以“合江”命名为亭和楼称谓者,全国仅有三例:四川成都、湖南衡阳,湖北宜都,而宜都的合江楼更以“泾渭分明、分界明晰”绝景而有名。
史料《大清一统志》记载,宜都“望江亭”位列全国三大名亭之首。

中国古时建房都因此木质为主,恩施的土司城90%都是木质,因此原样保护存在较大难题。
宜都望江亭三毁三建都与木质材料有关。

据史料记载,望江亭建于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
期间历经了六个朝代,屡毁屡建,可谓“苍桑之亭”。
公元1300年曾被焚毁重修,公元1475年至1548年先后三修三毁。
自古以来就有“浊世修塔、盛世建楼”的说法,宜都新建的合江楼,从长江乘船看楼共有5层,恢弘古典、文雅精髓。
而从街面上看楼,楼有3层,精制典雅。

木质建筑“生理上”的不敷在近代表示的更为明显。
宜都邑民杨祖云先容,他在16岁时,望江楼是木楼,这个影象是深刻的。
二楼是餐馆,一楼是包子铺,望江楼的包子便是如今的“勾魂面”,吃一次就像勾走了魂似的渴望再吃。
杨祖云坦言,当时宜都城卖包子的铺子没有几家,物以稀为贵。
他是包子铺的常客,有一次去包子铺创造包子铺重新刷了油漆,原来不知道是包子铺还是餐馆不慎失落火,将望江楼烧了半边,望江楼成了危楼。

当望江楼成为危楼之时,经济社会也发生着重大变革。
随着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汽车从猇亭过渡,舟车劳累的时期结束,汽车客运彻底替代了客船,宜都老渡口就失落去了人潮涌动、汽笛长鸣的繁华。

1999年前后,风雨飘摇的望江楼被正式撤除。
2016年望江楼重修落成,新建的楼主楼高5层23.14米,采取仿汉代建筑风格。
阁楼临江矗立,飞檐琉璃,金碧辉煌,凭栏远跳,两江风景一览无余。
合江楼成为了宜都的地理标志、也成为了市民休闲场所。

盛世文化符号 众口命名合江楼

合江楼重修并没有依据当初的望江楼的建筑符号,根据宜都沿江的地理风格,望江楼只是滨江公园的一部分。
也没有在原址建楼,而将选址下移150米。
新的地标建成后,宜都邑向民众搜聚见地冠名,于是各种命名见地纷至沓来,终极居多的名称有“望江楼、两江楼、迎江楼、汇江楼、长清楼、宜都楼、合江阁”等,综合考虑到“合江”之谓的历史渊源,终极以“合江楼”命名。
合江楼不仅成了宜都特色文化地标之一,也成为了长江沿线2公里廊道的一道风景。

站在延伸在清江尽头、长江水中不雅观景平台,不雅观赏到宜都两江汇流、长江与清江泾渭分明的奇特景不雅观。
清江水色清明十丈,故名清江。
清江全长423公里,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之称。
站在此处,长江长、清江清,两江沿线生态复绿尽收眼底,将清江的婉约、灵秀、柔美,长江的博大、开放、豪迈一览无余。

朱红的大门、玄色的琉璃瓦,合江楼内从一楼到三楼藏着壁画的天下,一幅画代表一个故事,火烧连营700里故事发生地便是宜都,陆逊布阵、去世战傅彤,用工笔画的办法讲述了宜都历史往事。

来源: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