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家中有亲人过世,活着的人,都会哭得呼天抢地,也有人在一旁默默堕泪。
毕竟,永别之痛,是难以忍受的,也是一种自然而刻骨铭心的情愫。
但令人诧异的是,有人不堕泪,也不悲哀。
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在他看来,死活也是小事,不值得哭泣和悲哀,情由也很现实。
01
“去世”不苦,本是解脱。
《庄子·养生主》里说,大名鼎鼎的老子过世了,很多朋友来吊丧。
老子的朋友秦失落,走到灵堂,象征性地哭了几声,就要离开。
老子的弟子责怪秦失落,这样敷衍了事,太不像朋友了。
秦失落说:“我以为你随着老子学习多年,已经得道了,没想到你还是没有开窍。那些大声哭泣的人,悲哀到不能自已的人,都是违背了自然常理。我们来到这世上,顺应自然而生,顺应自然而去世,悲哀和欢快,都不要放在心上。”
接着,秦失落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去世,便是自然和痛楚、快乐等,来了一次解脱。
就像烛炬一样,燃烧的时候,噼噼啪啪作响,也是被高温烧灼的痛楚。直到烛炬熄灭了,统统回归沉着,那就痛楚也不见了。
有多少亲人,在过世之前,被病痛煎熬了良久,乃至是五六年韶光。
躺着,睡不下,吃不好,乃至都糊涂了;病痛折磨着身体,夜里常常痛楚地醒来。大白天也走不动,总是躺着。这样的日子,一旦到了头,那便是解脱。
你乐意亲人在痛楚中,苟延残喘,日复一日吗?当你创造自己“不愿意”的时候,那么你在亲人过世的时候,就不会很悲哀了,泪水也会停滞,反而有一点点的欣慰,如释重负。
02
“去世”无情,人要有情。
庄子的妻子过世了,庄子的好友惠子,前来探望。
本来,惠子准备大哭一场,表示哀悼。
但是惠子到了庄子家,意外地创造庄子在打着瓦缶,歌声洪亮。
惠子很生气:“你的妻子过世了,你的妻子陪伴你多年,你的妻子帮你把孩子养大,你居然如此薄情寡义。”
庄子说:“老朋友,你想错了。我怎么不伤心呢?只是想一想,不能阻挡死活,犹如不能阻挡四季交替一样。若我哭泣到侵害自己的身体,那也无济于事啊。这样一来,我就不哭了。”
是啊,哭泣、悲哀,都不能让过世的人,活过来。但是活着的人,也不能折磨自己。
有个词语,叫“情深不寿”。
便是说,过于痴迷的感情,这是不会长久的。好的感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要懂得,人生如烛炬,燃烧殆尽之后,会熄灭。但是某一根烛炬没有了,火是还存在的。
以此类推,一个亲人过世了,家是还在的,家人还要连续过日子;一个人过世了,社会还在,时期还要日月牙异地发展。
由于亲人过世,大家都痛楚几年,那反而是把家庭毁掉,还妨碍社会发展。
庄子不哭,只是在延续夫妻感情,在更好地活,便于安排妻子的后事,也连续管好自己的孩子。相信妻子看到家庭好好的,孩子都能发展,也是欣慰的。
有一个朋友,说了一件烦苦处:他的父亲过世后,母亲总是走不出悲哀。
每次用饭,母亲多摆出一双筷子,表示“让父亲一起用饭”。这也会让大家陷入到思念的痛楚。
终于有一天,朋友发火了:“妈,就不能好好吃一顿饭吗?”
人是要往前走的,家是要延续的。过去的统统,究竟要淡忘,远远地丢在身后。
03
“去世”无解,活着尽孝。
《庄子·至乐》里,写了一个智者,叫列子。
列子外出嬉戏,看到一堆骷髅,却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说:“我知道,你是未曾生,也未曾去世。”
接着,庄子还记录了自己一次梦境,自己和一个骷髅对话。
庄子问:“我让你回到人间,连续和家人相处,好吗?”
骷髅说:“算了,我不能回到人间,再次经历痛楚。”
很快,庄子从列子、骷髅里悟透了死活,因而在他本人过世之前,不要弟子悲哀哭泣、准备盛大的葬礼,还交待:“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普通易懂一些,便是说“厚养薄葬”。
与其在亲人过世后,哭哭啼啼,还不如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多尽孝,多陪伴。
当一个人的孝顺到位之后,等亲人过世的时候,反而能够轻松地说:“我是问心无愧的。”
说完,就能非常理智地安排 后事,而不是乱成一锅粥。
很多哭泣一直的人,是由于尽孝不足,内心愧疚太多。
很多用力操办丧事的人,是由于亏待了亲人,以为这样做,就能够填补什么,费钱了,也会心安,确实很风趣。
讽刺墨客玉外纳说:“丢了钱的哭喊,比去世了人的哀嚎更响。”
是的,亲人过世之后,大办丧事的人,哭得很厉害,一方面是愧疚,一方面还是心疼自己的钱,到底是没有活明白。
04
古人云:“鱼生于水,去世于水;草木生于土,去世于土;人生于道,去世于道。”
人这生平,光溜溜地来,赤条条地走,对付天下,就像从未来过一样。
若是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多管一管,多一些相聚,舍得费钱,那就亲人过世后,冷淡一些,反而更有爱。
亲人过世之后,活着的人是什么表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最好是,不负不欠,不怨不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笔墨,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