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学古诗  一年级上册画唐代王维

远看高山色彩通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致之意。

惊:吃惊,害怕。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惊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全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利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彷佛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实在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作甚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间隔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暴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暴躁都弗成,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去世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墨客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抵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墨客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靠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统统的妙处只是由于“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
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便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凡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时令里尽情的开放,并终极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仇恨。

诗中的画彷佛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墨客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末了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俏丽,而统统的俏丽都将隐于虚幻。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墨客,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不雅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墨客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主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字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