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是归家的讯号。
不由得想起宋之问这首思乡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人生故土难离,落叶归根,
当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时,
既渴望久别相逢,
又害怕物是人非,
心中的繁芜和抵牾,
让人读来,对“近乡情怯”,
有了别样的感悟。
常年奔波在外,
我们一起前行,一起发展,
兜兜转转,跋涉千里,
终是为了一场团圆。
有人说:“回家的路,又短又长,
短的是间隔,长的是心情。”
当我们和故乡分别的太久,
才懂得这世间最动听的话,
不过便是准期归来,
当团圆不再轻而易举,才明白:
有家回,有饭吃,有人等,
便是最大略的幸福。
有家回:
有家可回,是人生最大的底气
“风雪夜归人,照映来时路”,
岁晚灯火,处处是归心。
对付在外打拼的人来说,
家,是遥不可及的期待,
亦是心底最深的顾虑。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瞬间泪目。
视频中,一对夫妻,
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
凌晨时分,家里却灯火通明。
平时9点旁边就安歇的父母,
那一天,早早地准备好饭菜,
在家门口,等着他们回来,
为他们接风洗尘。
有网友表示倾慕,并留言:
“回家真好,想家了”。
小时候,
总想在家待一辈子,
终年夜后,
每年却只能在家待一阵子。
当走过千山万水,超越繁华繁盛热闹繁荣,
只要想到还有家可回,
就有了重整旗鼓的勇气,
原来暴躁的心,
也就有了安顿的地方。
丰子恺说:“这里是我的
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
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
家都是割舍不断的顾虑。
只要父母还在,家就在,
只要你还回去,
家,便是人生最大的底气。
有饭吃:
家的味道,藏着最踏实的幸福
读到过这样一句话:
“世上最温暖的小事,
叫做‘回家用饭’。”
多少人的乡愁,就在舌尖上,
任其千变万化,
却始终是最熟习的家的味道。
高中时期,学业繁忙,
一个月才放一次假,
一次假期,只有一天,
以是,这仅有的一天,
便成了自己格外珍惜的24小时。
尤其是在冬天,
最喜好吃妈妈做的肉丸子,
那柔嫩细腻的鲜喷鼻香,
总让我回味不尽。
每次放假回家,必不可少的
便是跟妈妈一起做这道菜。
只有吃了这道菜,才以为,
家,没有白回来;
假,放得故意义。
在表面待的越久,越倾慕那种
回家就能吃上一口热乎饭的人。
暖黄的灯光下,
是一家人劳碌的身影,
厨房里,
锅碗瓢盆,奏出和谐的乐章,
饭桌上,
喷鼻香气扑鼻,氤氲出团圆和温暖。
满满的烟火气,
大概平凡,却让人感到踏实。
正如老舍在《过年》中写的:
“三十晚上是要吃年夜大饭的。
百口人坐在一起,
团团圆圆地吃着饭,
说说话,其乐融融。”
无论人生有多少风雨,
无论你身在何方,
一锅饭,一勺汤,
一家人,在一起,
便是家的味道,
便是最幸福的日常。
有人等:
晚灯不灭,目及之处皆温暖
林语堂曾说,
幸福无非便是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跟爱人聊聊家常,
四是陪孩子做做游戏。
可见在他的心目中,
家,是统统幸福的来源。
林语堂家中
有5个兄弟,2个姐姐,
生活条件很是窘迫。
父亲是教会的牧师,
说话夷易爽快,不仅诙谐,
还天生古道热肠,富有正义感,
总是热心地帮乡民办理问题,
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以是,每天都会在教会
事情到很晚才回家。
在林语堂的影象中,
父亲无论多晚回家,
母亲总会留着一盏灯,等着他。
而父亲看到家里亮着的那盏灯,
再怠倦的内心,
也不由得变得温顺起来。
在温暖和气的家庭氛围的支撑下,
父亲总是乐呵呵的。
人这一辈子,兜兜转转,
总是在走过了许多路,
见过了许多人之后,才创造:
天下再大,都抵不过有人等你回家。
TA会时候提醒着你,
无论多累,都有家可回,
无论多晚,都有灯为你留,
无论多难,都有人在等着你。
所谓岁月静好,
不过温暖与外子,
知你冷暖,伴你余生。
愿天下无远客,安然到家喜团圆
“天涯游子意,终是归故乡”,
岁末年底,
无论你身在何处,过得怎么样,
请带上新年的气息,
记得回家看看。
由于,
总有一些人,会等着你,
总有一盏灯,为你而留。
比起诗和远方,
家人围坐,其乐融融,
可抵这世间万千薄凉。
愿你今年能早点到家,
在万家灯火时,
和最爱的人一起,
把酒话桑麻,共叙明日亲乐,
心有安暖,万事从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