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立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由于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赖秋风。

虞世南诗蝉对联书法不雅赏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实在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期间的人咏蝉诗中时期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众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彷佛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样平常民气目中,是和“清”有抵牾乃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奥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想熏染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根本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样平常人每每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墨客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想熏染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质高洁的人,并不须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不雅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