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十六年,析高邑、柏仁,于柏林关设置了柏乡县。
故意思的是,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高邑老城——鄗城,以及柏仁老城——尧城都在柏乡境内。
“柏乡县有三座城”道出柏乡县悠久的历史;加上“山东泽西两泜间,泲水彭水出槐川”优胜的地理环境;又有“崇尚自然、爱国爱家、坚持正义、年夜方悲歌”的优秀传统,逐渐形成了柏乡县的历史文化“黍、酒、诗词和汉牡丹”四个名牌。

一、鄗上之“黍”扬名天下

考古证明,早在六千年前,柏乡大地就有了黍的栽种(见小里仰韶文化遗址考古报告)。
那时,柏乡大地气温好比今赶过2℃,非常适宜黍的成长。
商代武丁的大妃妇妌主管农业生产兼管敬拜,在她的领地高(鄗,今固城店镇)便以出产优质的敬拜用黍而出名。
因而才有了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之“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
”缺了“鄗上之黍”的祭品,古代帝王的“封禅盛典”都无法进行。
便是民间的敬拜,千百年来也不乏“鄗上之黍”的身影。
鄗上之黍名扬天下,成为柏乡历史文化中靓丽的一张名牌。

“鄗之黍”图片

王运国柏乡历史文化四名牌

二、柏乡“酒”历史悠久

提及柏乡的酒文化,少不了要说说“一蚌、一商、一秀才”。

一蚌。
是用硕大的蚌片制作的一件“蚌质铜扣羽殇”。

鄗(固城店)出土的蚌质羽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柏乡古鄗城遗址出土了一件“蚌质铜扣羽殇”,为至今全国考古创造最早的蚌质羽殇实物。
这件羽殇,长14、宽10、高4厘米。
整体是用一块蚌片加工制作而成。
由此可知,这只蚌是何等硕大。
把蚌片经打磨,口边镶嵌铜扣,两侧加上一双铜耳鋬又是何等风雅、高雅。
由于它的材质罕有和工艺的独特,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这件羽殇是那个时期的?来自网络的一说是汉代、一说是出自战汉墓。
羽殇亦称耳杯,始于东周盛于汉代,它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器,用于饮酒。
由于它的底是圆弧形,笔者判断,似为战国期间大夫、名流用于“曲水流觞”,相互互换、赋诗娱乐之器。
是不是便是在鄗居住十年的魏公子信陵君的酒器?由于信陵君有三千门客,不乏善技者能做出这么精细的耳杯。
若此说成立,战国期间信陵君在鄗城玩儿的“曲水流觞”,比东晋永和九年(553年)王羲之《兰亭序》中记录的“流觞曲水”要早500多年,比明代杨慎《兰亭会》记载的“羽殇随波”早的更多。
由此,足见柏乡酒文化历史的悠久。

“一商”。
便是信陵君想法求见的鄗城绅士“卖浆人”、便是“前店后厂”的“酒老板”薛公。
他造的“薛公酒”(电视剧《虎符传奇》中叫“艾蒿酒”),酒如其人,不但酒的质量好,人更好!
毛、薛二公义劝信陵君,抗秦救楚,不但造诣了信陵君的隽誉,也使自己进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虽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其姓,但都都称之“公”。
唐代李白、明代赵南星、清代魏裔介的诗词里都赞赏了他的"大义”。
随着《虎符传奇》电视剧的热播,2300多年前的“艾蒿酒”成为全国最早的名酒,把“酒”和“义”牢牢联系在了一起,此足见柏乡酒文化影响之深远。

“一秀才”。
便是明末一个屡考不第的秀才冯时化。
他编辑了一本《酒史》,成为此类书本的全国“最早”,可称中原第一,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流传后世。

2024年4月“赵王版”《酒史》封面

通过长期造酒、饮酒的实践,人们在生活、社会交往中,柏乡大地上逐渐形成酒的“德、礼、信、义”,加之又讲究酒“技”的文化内涵,成为柏乡另一历史文化名牌。

三、柏乡“诗词”根深叶茂

柏乡诗词渊源流长。
中国最早、也是全天下最早的女墨客就出自柏乡大地。
2600多年前,她自幼隨父戌边来到泲水边,从这里出嫁许国,她便是许穆夫人。
她的诗《邶风·泉水》表现出浓厚的爱家、爱国情怀,被收入《诗经》中。

中国第一位女墨客——许穆夫人

明代柏乡又出了一名女墨客,他便是明白氏(邑庠生张庸周妻)。
她的诗感情朴拙、动听至深,受到三边总督魏谦吉、马苑寺卿范善、都御史大司馬邢价、柏乡县长升少卿兼副使 張延庭、赠光禄大夫明御史邑人魏纯粹等多位高官墨客赋诗夸奖。

明清期间在民间写诗、对诗,以诗会友形成风气,仅从口传的民间故事中就可见一斑。
在此根本上,柏乡又形成了一个弘大的墨客军队。
单是写全“槐阳八景”的就有魏裔介等五人。

这个期间出版诗集的就有:贾庭瑞的《长坡九转头》、魏谦吉的《槐川文集》、吕兆熊的《九步转头诗》、魏伯祥的《元昌诗选》四卷(顺治十六年(1659年刊行)和《朴园诗集》、魏裔鲁的《蜀道吟》《曦庵诗集》,清陶梁编的《国朝畿辅诗传》中,收入其《谒禹王庙》《入蜀》《马道》《高村落》《白草桥》《龙州》等诗17首、魏裔介的《兼济堂文集》《屿舫诗集》《屿舫近草》《屿舫集》(三千余首)、魏裔京的《致远堂诗集》、魏韶锳的《晋吟》《南游诗草》、魏勷的《玉树堂诗草》《遗雅堂诗集》《玉树轩诗草》、魏荔彤的《怀舫集》36卷、魏乾敩的《纪恩诗草》《纪恩堂诗草》《经恩诗》、魏勰 的《和庵诗草》、魏世泰的《近取堂诗集》、魏需牧 的《资善堂诗稿》、魏允中 的《善爱堂诗稿》、魏致中 的《卧云居诗集》、魏鲲 的《敬雅堂诗集》12卷《自箴编》2卷、魏赞隆的《近取堂诗集》、魏洪壡rui的《踵芳堂诗草》、冯志昭的《老安堂诗文集》、吕绍端 的《槐阳杂咏》、白玠的《我佚堂诗文集》、赵莲芬的《涕阳诗稿》、吴绍泰的《古诗约选》、吴明勤的《吴山诗集》等。

解放后,歌颂新中国、歌颂社会主义培植的精良诗词大量呈现,代表作有冯一清的《冯景鹏诗词选》,刘景林的儿童诗歌选《菊花开在上坡上》等。

北京军区炮兵原参谋长冯一清(景鹏)诗词选集封面

改革开放以来,柏乡的精良诗词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或载于各级报刊,或载于各省级诗刊,或载于《中华诗词》,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弘大的墨客军队。
如今柏乡县的《柏乡县诗词协会》非常生动,也成为柏乡县的另一个名牌。

四、汉代“牡丹”誉满环球

在汉牡丹园的神花苑里,有七株“汉代牡丹”和数墩芍药。
据传汉光武帝刘秀曾受牡丹仙子的庇护,躲过一劫。
登基之后,立时敕封牡丹仙子,立庙敬拜。
还别说,在里村落东岳庙旧址还真是考古发掘出一通宋代石碑,刻记了八村落村落民“重修汉光武帝敕封牡丹仙子神庙”的事,韶光是宋元祐五年。
由于是“重修”,解释早在元祐五年以前,“光武帝敕封牡丹仙子”的故事就在柏乡大地流传。
历经清乾隆期间,弥陀寺的牡丹“不雅观赏者甚多”、又经咸丰天子御览,夸奖牡丹“素有灵气”,到费孝通副委员长题词,“汉牡丹”的名声远播。
又经电视剧、融媒体、连续十一届带“国”字头的汉牡丹文化节的推介,“柏乡汉牡丹”已走出国门,扬名环球。

柏乡文保所1993年5月1日的汉牡丹照片

“汉牡丹文化”成为柏乡久经不衰的历史文化名牌。

(2024年7 月于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