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生,自称“大狮子”,人称“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创作数十部作品,如:管弦组曲「简乐四章」(1986),钢琴独奏曲「太极」(1987),高胡二胡及双重民族乐队协奏曲「一」,「唐诗乐境」(1989),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1985)、「辽音」(1991),「交响音诗·神话四章(昱)」(2014)及弦乐四重奏,舞剧,钢琴及民乐重奏小合奏等,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曾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进行大师课讲座,险些走遍全体中国。
在美国、喷鼻香港等地及海内各城市举办六百余场钢琴音乐会。

撰写大量音乐理论书本,如:「传统作曲技法」,「太極作曲系统」,「钢琴演奏之道」,「钢琴经典导读」,「时空重组一《巴赫均匀律键盘曲集新解》(上中下)」,「BACH解密」,「通向音乐圣殿」,「走進音樂」,「曉生詩詞」,「鋼琴考級技術問答」,「我的音乐崇奉」(赵晓生 梅雪林 合著)等著作,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独辟路子的传授教化理念,踏实严谨的研究体系和坚实厚重的理论功底。

让钢琴讲中国话  赵晓生叙事曲两首

近些年,赵老师通过【晓生音乐讲堂】组织各种古今中外主题的“全国钢琴西席研修班”向全国的乐友传播他的传授教化理念,深得全国音乐学子的深深爱戴。
他正用一颗博爱之心影响着所有爱音乐的学子们。

2017 年 1 月 17 日晚,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成功举办赵晓生教授独奏音乐会。
在上次的节目中,我们赏析了这场音乐会当中的三部作品:贺绿汀的《摇篮曲》、桑桐的《在那迢遥的地方》和赵晓生的《太极》:

赵晓生音乐会与您一起,连续欣赏音乐会上精彩的中国钢琴作品;我们将要聆听的是赵晓生教授创作于 1976-77 年的两首风格迥异的叙事曲

小知识

器乐“叙事曲”是一种随着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潮、对音乐表现性的发掘、尤其是肖邦在叙事曲领域的精彩创作而确立的一种单乐章音乐文体,每每具有比较光鲜的音乐性情和戏剧变革。

叙事曲“叙”了什么“事”?赵晓生教授认为,不必太热衷于揣测或渲染叙事曲当中的描述工具,这每每会造成偏差和缺点,粉饰我们对音乐本身的欣赏。

这首《降D大调叙事曲》由赵晓生创作于 1977 年。
作品开始于技巧华美、气势磅礴的引子,半音化程度高,但以弱力度收束,进入柔和暗淡的降b小调旋律。
这段小调旋律经由小规模发展和再现,终极引出了位于降D大调的主题:

这个主题柔美、通亮,饱含深情,具有倾诉一样平常的语气和呼吸,但同时又有较多的起伏跳进和色彩变革。
这个主题经由发展,强力收束在降G大调。

作品中部环绕一个激情亲切、武断、敏锐的二拍子主题展开,并插入了一段建立在b羽调式上的民族风格浓郁的旋律:

作品终极进入降D大调主题的辉煌再现,音流奔驰,和声残酷,旋律于高低音区之间回转呼应。
作品的末了,力度弱,音区高,合营精细的织体,犹如颗颗晶莹的珍珠。

赵晓生:《D宫调叙事曲》

小知识

汉族传统音乐每每以“民族调式”构成旋律,而非来自西方的“大调”或“小调”。
民族调式的根本是“宫、商、角、徵、羽”(类似于大调式中的“do, re, mi, sol, la”五个音);由这五个音构成的音高组织,被统称为“五音调式”;这五个音都可以成为核心音(主音),因此有五种不同的五音调式(“宫调式”、“商调式”等)。
相较于包含七个音的大、小调式,五音调式听起来更加温和、朴实,具有民族风采。
在五音调式当中,还可能加入其它的音,被称为“偏音”,以此给五音调式带来更丰富的色彩变革和地域风格。

音乐家在命名以“民族调式”为主的音乐作品时,常不以“X大调”为调性解释,而可能解释为“X宫调”或“X徵调”等;例如本曲目的“D宫调”就意指作品紧张建立在“以D为主音的宫调式”之上。

这首完成于 1976 年的叙事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采。
基于附点节奏和重音切分的引子极具热烈、欢庆的民间风格。
之后的主题建立在“D宫”调式上,是一段“起、承、转、合”四句式的陕西民歌风格旋律:

主题向前发展,引子的材料时时穿插进来,直到涌现清亮的高音颤音,把音乐引向了中间部分。

中部的柔缓旋律开始于“G宫”调式,实际上是之前主题调换性情的变奏。
在此,G宫调式连续向下属方向的C宫调式转移,色调通亮,而织体也不断变革,时而清透,时而饱满。

此后,我们又听到了热烈的引子材料,作品进入再现部分,并终极在密集三连音伴奏之上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