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众人都知李白的诗歌,他的词实在同样精彩。
这首词意境开阔,风格憨实,不愧为豪放派之先声。
这首词上阙柔和,下阙雄浑,由女人公秦娥的个人伤别扩大到所有人的离情别绪中,境界 顿时为之开阔。

失落意者十之八九打开这十首诗词拨开云雾见阳光

第二首,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040年至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史兼延州知州,承担起北宋西北边陲抵御西夏的任务,在边城的防御上起到了 很大的浸染;但朝廷重内轻外,只因此稳定大局为要。
这首词作于当时。
这首词反响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也暗寓不满感情,浓厚思乡。
读来让人潸然落泪。

第三首,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云节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首词千古 传诵,作为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
当时作者任密州知州,曾因干旱到常山去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作此词。
这首词借出列之行,抒安邦之志,具有极强的阳刚之美,读了让人畅快淋漓。

第四首,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是苏轼耳熟能详的词。
读了让人云开雾散,豁然开朗。

第五首,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故垒西边,人性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两年多所写,当时他已四十七岁。
这首词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有对历史空虚的感慨。
视野阔达,高唱入云,境界前所未有。
读之让人心胸开阔、烦恼全消。

第六首,黄庭坚的《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山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骚犹拍古人肩。

宋哲总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遣黔州安置,开始他平生最艰辛的生活。
这首词显示了他老当益壮的人生斗志与宠辱不惊的豁达,读了让人哈哈大笑,仿佛看到了头上插着黄菊的墨客正饮酒作乐。

第七首,李清照的《渔家傲 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州吹去三山去。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渥,直到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明城病去世,境遇孤苦。
这是一首托梦抒怀致辞,作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空有满腹才学,在那个时期却无所用场,这是她个人的悲哀,也是时期的悲哀。
但这首词却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趣,别具一格,给人力量。

第八首,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阑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整顿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抗金名将岳飞最具代表性的诗词,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壮与建功立业的渴望。
齐心专心为国的岳飞,遭遇的却是“莫须有”的罪名,千古年来让人扼腕嗟叹。
但不管何时,岳飞总是这样激情满怀、壮志激烈。
比拟岳飞,困境中的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即便碰着困境,也大不了整顿旧山河,从头来过。

第九首,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康健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
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仍只任一介小官。
一次,登上南京的赏心亭,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以山河起势,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但整首词的基调仍旧是年夜方冲动大方的,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第十首,杨炎正的《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顾,此意莫匆匆。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是至交。
由于统治者的不抵抗政策,他的满腹经世之才毫无施展之处。
这次虽然哀怨伤感是紧张氛围,但并非完备消沉。
文风豪放、沉郁而又风采绰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