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诗词|岳飞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

这首《小重山》同样是岳飞千古流传的名作。

南宋绍兴七年(1137),正当抗金前哨时时传来捷报,军民振奋,眼看收复中原失落地在望时宋高宗赵构却不顾朝野高下反对,再次起用秦桧为枢密使。
秦桧从此独揽大权,极力实行屈膝降服佩服卖国政策。

岳飞和许多主战派的爱国志士,都受到屈膝降服佩服派的压制和阻挡。
岳飞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空想难以实现,内心满是忧愤烦闷,于是写下了这首《小重山》。

上阙着重写景。

昨夜,寒秋的蟋蟀不住哀鸣,使词人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此时已是三更天了。
墨客无法入眠,于是站起身,独自绕着台阶踽踽独行。
四周悄悄静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寒蛩”点明时令是深秋,作者身处山河飘摇、国家破碎的时候,满心忧患。
而那深秋蟋蟀一直的鸣叫声,更加催逼了词民气中的隐忧和悲愤。

“千里”二字,暗示着词人梦回到了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解释词人 纵然在睡梦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独自”则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苦处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同时引出下阙。

下阙着重抒怀。

墨客半生为国,渴望收复故国、名留青史,可怜未老便已满头斑白。
家乡松竹想必已朽迈了吧,无奈媾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想要吧满腹苦处,付与一曲瑶琴。
可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把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呢?

“白首为功名”,写词人终其生平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
十多年的等待、十多年的坚守、十多年的抗战,便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回抵家乡,可到头来却得到一个宋金制定条约的局势。

词人多年的努力都被付之一炬,他又如何不忧愤难平。

整首词委婉蕴藉、吞吐弯曲,具有一种沉郁悲怆的情思,令人读之怆然。

文章来源:诗词天下,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不雅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