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自然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夏日的雨或快急如风,或缠绵如梦,每一场透雨都让人神清气爽,淋漓高兴。
但是,心如何安顿?

本日,王和尚推举三首古人写“夏雨”的诗,给诸君送来一阵清凉。

这三首诗,或恬淡悠然,在急雨中享受清凉爽气;或细腻真切,抒发事情中的无聊和神往,而王和尚最喜好的则是第三首的禅悟与自省,达到宁静境界。

诸位喜好哪一首?请品读和批评。

三首古诗写出夏雨之美禅意悠然读后身心清凉你最喜好哪一首

▲王和尚解诗:三首夏雨诗,让身心清凉

01.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暑,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阶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喷鼻香满四邻。

这首诗大略易懂,作者的笔法比较大略,表意也不深,写法却有很多可取之处。

写景要把稳刻画准确,以细腻之笔,把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就会有诗的韵味。
诸位看这首诗,作者着重刻画雨,其起立足点在高楼之上,故而其所写雨的色彩、声音,感触都符合了望视角。

其一,作者起笔先写雨前之景,“万象正埃尘”,作者登楼避暑,先看到天地之间被灰尘笼罩。
雨前有风,天地一片昏蒙,一个“正”字就写出,风的狂暴。

其二,然后写雷电,作者在此用了拟人手腕,雷电彷佛在树梢宣泄怒愤,一个“嗔”字,就把雷电的声势写出来了。

▲王和尚解诗:黑云压城城欲摧

其三,风雷已足,大雨也就落下了。
“当阶雨趁人“,这一句依然用拟人手腕。
趁人,即追赶人之意。
彷佛雨在追赶着人敲打,瞬间就把雨的张狂和人的慌乱写出来了。
杜甫有诗:花底山蜂远趁人。
而“对面”和“当阶”,则是其视角之变革。

第三联写雨中之景,把稳“重“和“新”字。
作者的不雅观察非常细致,下雨之后,屋檐下垂的雨珠逐渐稀少,与之前的繁盛热闹繁荣比较,声音显得稀疏了;蛛网熏染雨气,故而变得“重“;地面变得湿润,燕子的泥巢也显得湿润而清新,故而说“新”。

急雨之后,空气变得清爽,作者的心情也轻松愉快,他对雨吟诗,诗刚吟成,一阵清风送来荷花的喷鼻香气,这种觉得让作者沉醉,顿感悠然洒脱。

写诗要长于不雅观察细节,写景要刻画细腻,准确、生动、形象且合理的写景,是写好诗之必须。
比如这首诗立意并不博识,但是描写之细腻,脉络之分明,这便是可学之处。

▲王和尚解诗:雨后让人悠然清爽

这首诗,其一,要把稳他刻画的脉络,作者从风起雷鸣,大雨骤落,再到雨中景致的细腻刻画,末了到雨停,闻到荷花的出喷鼻香气,写得层次分明,流畅自然。
其二,要把稳作者刻画物象的技巧,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一齐俱发,把雨写得细腻可感。

02.夏雨 宋·梅尧臣‍

林梅初弄熟,密雨闭重关。

润裛衣巾上,凉生竹树间。

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

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

裛:音yì,沾湿。

这首诗的技法和立意,比上一紧张高明一些。
梅尧臣是宋诗早期的代表人物,他写诗主见“平淡”,在细节高下功夫。

▲王和尚解诗:梅尧臣为官无聊

“林梅初弄熟”,起句即点出韶光,“弄”是炼字,“弄熟”,是将熟未熟,没有熟透的时节。
“密雨闭重关”,这句写雨也写人,雨密密层层,封锁了院落,让作者不得而出。
至于为何点出“重关”,这是一个悬念。
重关:院落层层房门,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义。

写景诗,特殊是写有明确工具的诗,如风雨雷电等,要把稳一个常用的手腕:即先直接描写其物,然后写万物在这种情形下的动态,如此一正一衬,所写之景就十全十美,细腻可感了。

比如这首诗,“密雨闭重关”,属于直接描写雨,而“润裛衣巾上,凉生竹树间”便是侧面陪衬雨了。
下雨时,衣服熏染水气,显得湿润;经由竹丛的风,也显得风凉。
个中“裛”和“生”炼字也十分精到。

▲王和尚解诗:雨中情思

二联紧张是从视觉和触觉动手,三联则写听觉和视觉,其视角也变得广阔了。
“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庭院的积水往外流淌,声音和远处山涧的水声应和,在此作者利用了一些想象手腕;雨中前山有云层飞舞,把山遮蔽,天色和山色都暗淡了下来。

读至此,诸位能感想熏染到这首诗中二联写景所表达的感情,是不是有一点压抑和无聊?作者不能出门,只能听一听远处山涧的水声;山色暗淡,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衣服上的潮热光滑之感,让人觉得倍受束缚,作者为何要表达这种感情?

这就要说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了。
这首诗是作者在官署所写,公事无聊,琐事缠身,不能去看山听水,好随意马虎事情清闲了一些,又被雨阻住了脚步,以是作者在首联说“密雨闭重关”,层层密雨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深宅大院中的自己。

▲王和尚解诗:凉生竹树间

他在诗的尾联也说“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于此之时,鸟也无声,白天的官衙也尽是清闲和无聊。
身居闲职,无事可做,才学得不到发挥,想要抛下事情去听水看山又不可能,故而作者有点焦躁,也有点无奈。

03.夏日宿西禅院 宋·潘阆‍

此地绝炎蒸,深疑到不能。

夜凉如有雨,院静若无僧。

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

浮生多贱骨,时日恐难胜。

先先容一下作者潘阆,他是宋初著名的隐士,性情疏狂放荡,一辈子多以买药为生,流连山水。
他有一组《酒泉子》词,以记录杭州胜景而出名。

作者有一日在西禅寺夜宿,写下了这首诗。
王和尚曾说:写寺院之诗,一定要涉及佛法和自省,如此写诗才有深度。
作者起笔即夸赞此地清幽风凉,与世间的酷热繁盛热闹繁荣截然不同。

▲王和尚解诗:寺庙清幽绝俗

“深疑到不能”,此句有两种阐明。
其一,作者在此深深疑惑自己怎么来到如此清幽之地?暗示此地与俗世如两个天下,世间怎会有此清幽之处。
其二,这个寺庙深幽广大,夜宿于此,他疑惑自己不能尽不雅观其貌,尽览其景。

诸位以为哪一种阐明更好?

二联便是名句,曾被苏轼大为击赏。
“夜凉如有雨”,这句承接上句“绝炎蒸”,这里清幽风凉,彷佛空气都含有湿润的雨气。
唐人张蠙有一句写寺庙夜晚的诗说“此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
”其意与本诗类似。
寺庙在高山深处,夜晚常下雨,空气也多润清凉,这便是“夜凉如有雨”。

个中最妙的是“院静若无僧”,寺庙中如此安静,彷佛没有僧人一样平常,这句极力写寺庙的安静,僧人们都是悄悄走过,每人都肃穆安详,内心没有烦恼和俗念,整座寺庙就显得沉着祥和了。

▲王和尚解诗:寺庙安静平和

至此,诸位应能感想熏染到,作者既写寺庙的真实之景,也写自己在寺庙中的生理之境。
此地与外地不同,绝无外界的溽热与繁盛热闹繁荣,此地的人也安静无欲,这种觉得让作者欣喜,这种气氛也让他深受传染。

故而,他在三联写道“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 。
“连云石”,是与云打仗的石头,宋人许式寄送禅师曾写道“夜坐连云石”。
院中石头温润清凉,他以石为枕,举头看到房间窗户上有灯光摇荡,灯影中的佛像巍峨庄严,慈悲安详。

要把稳,“窗明照佛灯”是这首诗的大迁移转变之处。
作者内心一片宁静清凉,看到灯影中的佛像,溘然心有所悟,开始反省自己。
这一句的关键之处在于,引出尾联的慨叹“浮生多贱骨,时日恐难胜”。
这一句有两种解读办法。
贱骨:jiàn gǔ指不自傲或不知好歹的人。

▲王和尚解诗:窗明照佛灯

其一,前有先容,作者卖药为生,身属下贱,在此看到巍巍佛像,溘然有种自惭形秽之感,面对开阔、博大且慈悲的佛像,他感到自己的鄙薄而不敢在此久留。

其二,作者又是一个狂傲放荡之人,他自嘲自己放荡不羁,内心冗杂,在此清净之处,有些拘谨和压抑,故而开玩笑说:不敢在此久待,害怕被佛法他同化了自己自有洒脱的性情。

诸位以为哪一种更通一些?

王和尚认为:从诗意脉络来看,第一种阐明更准确一些,面对巍巍佛像,第二种阐明略显倨傲和戏谑,与前文诗意略不合。
但是以潘阆放诞诙谐的性情而言,第二种阐明也更显风趣和倨傲,从潘阆经历而言,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是情理之中。

▲王和尚解诗:欢迎投稿,佳作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