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言绝句《七古咏蛙》。
原诗为: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档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

历史上那些狂且霸气的诗句

东山小学,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的连水河,旁边是平展宽阔的稻田。
学校围墙内,便河环抱,树木青葱。
当春天来了往后,蛙声四起,引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蛙声》这首七言绝句。
两年之后,毛泽东到长沙连续求学。
临行前他在父亲的账本上抄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故里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表达其志薄云霄。

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东山小学,同学中大多是巨室阔少,衣着讲究,落落大方。
而毛泽东常日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且来自外乡,年事也比其他同学大6岁。

这个“新来的乡巴佬”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唾弃。
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引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

理解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弯曲经历,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古风,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

橘子洲头毛主席雕像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这首词便是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古往今来,有许多豪迈霸气的诗歌,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黄巢的"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在我心里,这些都不如辛弃疾的"词中之龙"看完它你就会晓得它是多么了。

这首诗是辛弃疾64岁再次出山时写的。
当时,辛弃疾曾经喝醉了。
我们能够从诗中看出。
但这种霸道的话语实在是辛弃疾喝醉时的醉话,这让人们对辛弃疾的文学愈加敬佩。

这个词固然狂,但写作时却很讲求。
切实其实全体单词的每个句子都有它的来源。
整篇文章中的典故彷佛都是傲慢的字眼,但经由了很多熬炼。
词人的努力曾经进入了圆满的田地。

词篇分别援用了《论语》中孔丘的典故,李白《秋浦歌》中的名句,《世说新语》中的典故,陶渊明在《停云》中的典故。
这里将本人的感想熏染与青山作比拟,表达我甘心孤单也不愿与奸人为伍的崇高志向。

在这里,辛弃疾感慨当时情投意合的朋友并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类似,也是出于对国度和民族危亡的担忧。
他在铅山的空隙生活和陶渊明在南山的生活有些类似。
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从古至今真是“狂”了800年,无人能仿照。

『何须浅碧轻赤色,自是花中最高级。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不雅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颂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喷鼻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质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存心玩味。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出自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公元756年,永王李璘夺位失落败,李白因牵扯个中,被流放至夜郎。
遇赦后,他从夜郎回来,途经江西庐山,遥望庐山美景,恨不能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从此做一个逍遥闲人。
因有此感,他挥墨留下了又一首千古名作。

这首诗最有名的莫过于开头两句,对李白略有理解的人恐怕都会知道他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傲和不羁。
楚狂人并非虚构,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春秋时楚国人陆通,因对当时社会不满,他剪掉头发,狂傲不羁,无心仕途,被称为楚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