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关于夺胎和换骨,古人有不少阐明。

本日在飞机上,看到刘衍文师长西席《雕虫诗话》中,对此阐明比较详细清楚。
刘衍文师长西席说,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误以夺胎为换骨,杨万里《诚斋诗话》、刘埙《隐居通议》中把夺胎换骨混为一谈。
但是这两种化用,实在有明显的差异。

一、作甚换骨

实际上,夺胎与换骨是对立的两种办法,按照黄庭坚的阐明: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

诗词创作中关于化用黄庭坚说有夺胎与换骨二法

便是还用原来的诗意,但是用来表达这种诗意的措辞词汇等,有些变革。

刘衍文师长西席举例说:

山谷《戏呈孔毅父》诗中之名句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似亦从杜陵《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变革而来,皆谓文士怀才,终归蹭蹬,亦《易》“高明之家,鬼瞰其室”之意也。
惟杜语沉郁之至,亦悲愤之至。
而山谷多用典实拼凑斩合。

黄庭坚的两句诗,该当是化用了杜甫的这两句诗。
诗意完备一样,都表示文士怀才不遇,生活与命运坎坷。

而杜甫的诗,实在也和《易经》中的“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而来。
这三种表达办法,有四言诗、有五言诗、有七言诗,所用的词云和修辞办法都不同,但是诗意基本一样。

这便是换骨法。

二、作甚夺胎?

关于夺胎法,黄庭坚是这样说的: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夺胎相对付换骨,可以理解为,诗意有变革,但是利用的意象和词汇、修辞等手腕相同。

刘衍文师长西席举例说:

觉范所举夺胎之例稍善者:“乐天诗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东坡《南中作》诗曰:‘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误喜在儿童,其情始洽。

同样用了饮酒后酡颜这个征象,白居易和苏轼表达了两种诗意和情绪。
白乐天把红脸比作秋叶,有点悲观。
苏轼则是个乐天派。

又如:

若《孟子尽心》章有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不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贤人之门者难为言。
”........元微之《离思诗》五首之四则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龋花丛

同样的沧海之水,孟子赞颂圣贤,元稹在悼亡诗中,用来表达失落去的爱情。

三、夺胎与换骨

看了刘衍文师长西席的诠释,对付夺胎和换骨的差异。
老街以为,有点像主题与材料的变革。

换骨,主题思想不变,但是诗料有变革。
犹如盖了两个屋子,外不雅观一样,但是建筑材料有差异。

夺胎,主题思想变了,但是用了不变的诗料。
也犹如两个屋子,外不雅观不一样,但是材料相同。

夺胎和换骨还有一个要把稳的地方。
刘衍文师长西席说:

窃思换骨之举,骨虽换,而所换之骨,或有胜似原骨者,或亦有不如原骨者,且亦有未能尽换者,非骨一换,即能去旧生新也。
不雅观上举各例可知。

换骨是否优于原骨,尚可商量。

而夺胎则非优于原胎不可,不然,夺之又作甚哉!
或有仿照以成者,则当视其是否拟议以成其变革;或有沿用、运用甚或变用、化用典实者,则又另当别论,不得浑言夺脱也。

但是夺胎一定要优于原胎,否则就没有必要夺胎了。

我的理解是,夺胎,诗料不变,但是诗意一定要有变革,这才是“点铁成金”。
而换骨,犹如命题作文,主题思想不变,看你怎么发挥了。

四、既夺胎又换骨

这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卢照邻有《长安古意》诗中有警句:得成比目何辞去世,愿作鸳鸯不羡仙。

刘衍文师长西席,找了陈云伯的一首《忆春词十首和青荃》之九云:

“伤春伤别总曾谙,心自玲珑态自憨。
皓齿艳歌花十八,明娥淡写月初三。
不逢佳耦生何益,得遇同心去世亦甘。
愁绝画楼天样远,牵牛西北雀东南。

刘衍文师长西席说,这首诗的第三联:,即是夺胎,也是换骨:

颈联充类至尽而激切以号,是夺胎也;而又变易其用语,是换骨也。

充类:推究同类道理;至尽:到极精密处。
指就道理作充分的推论。
不逢佳耦生何益,得遇同心去世亦甘。
这两句诗把爱情写到了极致,情绪也抒发的激切,以是说诗意有了变革,有夺胎的特点。

但是呢,词语(意象)也有了变革,把鸳鸯、比目,换成了藕,诗意虽有变革,但还是写的爱情。

这一段听起来有一点点费解。
夺胎和换骨并没有对立,而是都有了一些变革。

结束语

夺胎与换骨都是对付古人的化用。
唐朝诗僧皎然有三偷的说法:偷字、偷句、偷意。

夺胎有点像偷语,换骨有点像偷意。

既然有个“偷”字,自然会有些不只彩,因此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就贬低黄庭坚说: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不雅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不管贬低也好,称颂也好,古诗词中的化用是最常见的墨客创作手腕。
而且很多人以此为荣,由于化用每每显得诗句更加厚重。

@老街味道

黄庭坚诗咏猩猩羊毫,后人评价,这是猜谜不是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