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五首唐诗当中,杜甫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还有诸葛亮,历史上的这五个人都曾经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了足迹。杜甫从他们的人生境遇出发,再加上自己的流落失落意,写出了精彩的诗歌。而个中以第三首最为经典,我们高中阶段曾经学过。
群山万壑赴荆门,成长明妃尚有村落。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画图省识东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古诗便是唐代墨客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所咏叹的主角是明妃,也便是西汉年间出使匈奴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在历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有广泛的记载。杜甫写这首古诗的时候,正是居住在夔州(重庆奉节)白帝城,遥望王昭君的故乡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县的喷鼻香溪),有感于她的历史遭遇,寄托了自己的同情之心。
诗歌的前两句点出王昭君成长的地点。“群山万壑赴荆门,成长明妃尚有村落”,本来只是一个窈窕淑女,但是杜甫笔下却是波澜壮阔,气候伟大。为何会如此呢?在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看来,
“发轫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地灵人杰,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震天动地。”
很明显,杜甫便是为了抬高他的历史地位,以是才要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候来陪衬成长他的地方。虽然是窈窕红颜,但是要把它写得震天动地。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这才写到王昭君本人,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乐意藏个中,也隐含了对她生平悲剧的总结。“紫台”,指的是汉朝的宫廷。“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
昭君出塞、和匈奴和亲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代价,但对付她自己的命运来讲却是无比悲惨的。花一样的年纪就送到北方苦寒之地,十几年之后,就埋葬在那里,只留下一座孤坟对着薄暮。
而这一句也奠定了古诗的情绪。薄暮本便是让人觉得到愁苦的意象,再加上那一座孤坟,更是加重了昭君命运的悲剧色彩。
“画图省识东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王昭君也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只是没有贿赂画师,才没有得到天子的宠幸,也才让她踏上了初赛的不归路。言外之意便是汉元帝朝廷的昏庸,只从画图当中判断“东风面”,才造就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
但即便如此,王昭君至去世都在怀念故乡。虽然孤独的坟茔远在北方大漠,但是那一颗纯洁的“夜月魂”依然会叩响故乡的大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所作的胡音琵琶曲流传千古,那曲中透露的分明是满腔的悲愤。
在杜甫咏叹的这五首古诗当中,这一首是最为经典的,而且对昭君出塞的悲剧命运,描述得也最为深切,最为动人。由此也成为了这五首古诗当中唯一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诗作。
杜甫在这里嗟叹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又何尝不是加入了自身流落之后的人生感触。正是由于朝廷的昏庸,才会造就王昭君的悲剧。也正是由于朝廷的昏庸,不也是让本日的杜甫怀才不遇、到处流落吗?
王昭君历经苦难,但是依然“独留青冢向薄暮”。对付杜甫来讲,虽然人生坎坷不平,到处流落,但是那一颗忠君爱国之心依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