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李隆基期间,韦应物是长安南郊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
自恃出身世家,霸道刁蛮,欺男霸女,百姓们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
可二十年之后,此人就悛改自新,成为诗坛大咖,被后世称为“盛唐末了一位大墨客。

讲起韦应物,大家可能不是很熟习,但肯定学过这首《滁州西涧》。
由于首诗实在太经典,堪称写景诗的典范:独怜幽草涧生平,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而韦应物是因何从社会泼皮变成大墨客的呢?

唐朝一个欺男霸女的纨绔后辈却写下一首千古佳作。

韦应物出身于关中京兆韦氏,其曾祖父官至宰相。
当时,长安流传一首歌谣:“城南韦氏,去天尺五。
“韦应物以门荫入仕,十岁就担当李隆基近侍,相称于皇上的贴身保镖。
从前间韦应物放肆不羁,曾将杀人犯收为部下,一齐为恶乡里。
白天,韦应物同猪朋狗友们变着办法找乐子;晚上韦应物到老百姓家里与人妻女私会,百姓们有苦难言,当地官府因畏惧韦氏一族,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记载当时自己胡作非为的生活,本日大家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逢杨开府

唐:韦应物

少事武天子,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干瘪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看过这首诗之后,大家一定会创造这首诗非常好理解,言语无比直白,大家读到就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他揭起自己的老底来,当真一点也不客气。
纵不雅观整首诗,构造平均,层次清晰明了,仅用半数篇幅就将自己曾经的过往交代的一目了然,并且又在这般直白的阐述中完成情绪的转变,实在是太妙了。
最紧张的是通过这首诗,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韦应物,这才是最难得的。

韦应物肆意妄为的享受着过往的统统,但公元755年12月一场变故,击碎他的美梦。
这一年,爆发了历史上出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和他的叛军摆荡马刀,向长安杀来。
李隆基仓皇出逃,杨贵妃喷鼻香消玉,大唐由壮大转向衰落。
浊世中,韦氏家族昔日的权势和富贵都变得不值一提,失落去家族与天子庇护的韦应物再也不能不可一世,失落势韦应物成为任人欺凌工具。

经历过沧桑巨变的韦应物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荒废度日,一定要潜心读书,靠自己行出一条路。
自此之后,韦应物放下屠刀,清心寡欲,齐心专心向学,逐日都在读书中度过。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后韦应物前往洛阳,担当洛阳丞一职。
之后的近三十年里面,韦应物先后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出任地方官吏。
《滁州西涧》这首流传千古佳作便是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

为官期间呢,韦应物勤政爱民,常常自我反省,为自己当年拿着朝廷俸禄,却为祸乡里的往事而感到羞愧。
此时的韦应物,早就不是当时的那个荒诞不羁的公子哥了。
而且,韦应物是个难得的清官,苏州刺史任满后,两袖清风的他再没有得到其他任命,后在苏州无定寺寄居,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年冬卒于苏州官舍。
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