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吴江名人辈出,长久以来,有关吴江的名人并称也是不绝如缕。本文无法将所有并称都逐一罗列,只能挑选一些,论述一番。
松陵四君
最早在史乘中,有明确记载的便是松陵四君,指的是清初计东、顾有孝、潘耒、吴兆骞四人,出自翁小海《松陵四君画像》。
松陵四君
计东,明末清初学者,字甫草,号改亭,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十二岁。其人生有所记载一为曾拜访史可法,史可法认为此人不错;二则是因江南奏销案被罢官。(计姓在吴江现有不少,以金家坝为最多,不知道两者是否有关联。)
顾有孝,字茂伦,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十一岁,明末诸生。明亡,焚弃儒衣冠,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不就。比较较计东而言,顾有孝节气更被时人夸奖。
潘耒的内容目前知道的要多了不少。潘耒(1646-1708)为清初学者,史学家潘柽章之弟。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落,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曾向徐枋、顾炎武求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清康熙十八年(1679),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反省,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但后来因暴躁被降职。其文颇多论学之作,也能诗。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潘耒著《遂初堂诗集》
吴兆骞该当是吴江文史学者中提及较多者,缘故原由当为其曾被流放宁古塔。吴兆骞(1631-1684)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朋侪顾贞不雅观哀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之父大学士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回来后三年就去世了。诗作年夜方凄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墨客”之誉,著有《秋笳集》。
吴兆骞著《秋笳集》
松柏杨柳、吴江三杰和吴江民国四杰
清末民初期间,有关并称,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松柏杨柳,一个是清末民初吴江三杰。
陈去病
松柏杨柳,指的是金松岑、陈去病(陈去病字伯儒,雅化为柏)、杨天骥和柳亚子,这个顺序是按照四人的年纪排序。金松岑、陈去病1874年出生,杨天骥1882年出生,而柳亚子1887年出生。他们或者出生于同里,或者长期在同里生活,故有此并称。
金松岑与曾朴合著《孽海花》
1909年苏州虎丘“南社第一次雅集”合影,中排左二陈去病,前排右二柳亚子
而清末民初吴江三杰,则是金松岑、陈去病和柳亚子。
这里面值得一说的,柳亚子与陈去病共同发起成立南社,且积极参与政治,名声远播;而金松岑被认为是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等人往来密切,同时如柳亚子、费孝通等人均为其弟子。与此比较的杨天骥,虽然也曾经担当国民党中心监察委员,但名气还是不如其他三位。以是从松柏杨柳到清末民初吴江三杰,也能理解杨天骥其影响力和地位不如其他三位的缘故原由。
杨天骥故居
1940年代,多家报纸都有一篇很类似的文章,题目大致为《吴江民国四杰是谁?》,这里面提到了陈去病、柳亚子、邵力子和叶楚伧。
陈去病和柳亚子上面提及不少,但后两位估计有人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由于按照现行的区域划分和原则,这两位都不是吴江人。但是,仔细剖析一下,将之归纳为吴江的人杰,也不是不可以。
邵力子确实是浙江绍兴人,也出生在绍兴,但是其人生轨迹中,有不小的篇幅与吴江盛泽有关。据盛泽本土文史专家考证,邵力子从虚龄七岁起随父至盛泽,直至1897年其十七岁时父亲逝世止,这十年间紧张生活在盛泽,在盛泽的家塾中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后邵力子多次来过盛泽。说邵力子是吴江人,也没有欠妥当的地方。况且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邵力子当年便是出生在盛泽的。
至于叶楚伧,他出生在周庄。但是民国期间周庄的行政区划有些繁芜,一样平常认为,周庄,部分属于吴县,部分属于吴江,部分属于昆山。而叶楚伧生活地则是吴江县属。再加上本来叶家便是从北厍、金家坝一带迁去,以是民国期间认为叶楚伧也是吴江人毫无疑问。
所谓吴江民国四杰,挑选的标准应该是这段期间参与到政治运动中的社会名流,这四人或者为国民党中委,或者为中监委,或者则在政府中枢任职。从这个角度来说,民国期间的吴江颇值得玩味。
除了这些名人并称,吴江各镇上还有些当地的名人并称,如平望二王、黎川五子等。黎里镇有五个南社社员最为相知,人们称之为“黎中五子”,也有人称呼为黎川五子,他们是顾悼秋、朱剑锋、朱剑芒、周云和沈剑霜。当时正值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期间,面对袁世凯各类行为,五子反感之极,他们都爱酒好喝,五子会聚一起,每每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表达对袁世凯的不满。
顾悼秋
柳亚子致顾悼秋信札
朱剑芒
朱剑芒编著的《初中国文》教材
而在当代,还有不少人认为当代吴江三杰是费孝通、柳亚子、程开甲。这三位名气很大,不做赘述。
作者
作者简介
张 杰
柳亚子纪念馆社教做事部主任、文史研究员,农工党苏州市委党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近当代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吴江区政协文史委特约作者。
◆ 作 者:张 杰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