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毛泽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专题毛泽东诗词赏析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

【赏读】

这首诗的写作韶光是1936年2月,当时中心红军已胜利完成了全球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厉的关头了。
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略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役,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死活存亡的紧急时候,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心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订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扬党中心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见,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公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哨。
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事情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从其出身、揭橥直到现在一贯被各界人士及广大公民共推为他最好之诗,也被认为是他最大气概之诗。
但这首诗引起震撼神州的局势是在1945年10月,一首诗能掀起如此大的轰动的确是古今罕见的蔚然奇不雅观。

这一年10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会谈。
就在会谈期间,毛主席见到他的老朋友柳亚子,分外高兴,随后就手书《沁园春·雪》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相赠于柳亚子。

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
”在柳词《沁园春》之后,他又写了一首自跋在诗后,在此不妨抄录于下,让我们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是若何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余识润之,在1926年5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心宣扬部部长也。
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
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
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后来,柳亚子忍痛割爱,又将《沁园春·雪》毛主席的墨迹转赠不断向他索取的著名画家尹瘦石,并又作跋文一篇,连同自己和作,一并送之。

在给尹瘦石的这篇跋文中,柳亚子连续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接着柳亚子又将毛主席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中共中心当时设在重庆陪都的报社),报社卖力人认为揭橥此诗应向毛主席本人请示,而那时毛主席已签署了“双十协定”后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
后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
柳词一出立即引起普遍的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序中知道了毛主席写有一首《沁园春·雪》的词。
一时报人及文化人多方奔忙,四处探求,于是涌现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传。
而抢先一步首发于报纸上的是吴祖光,他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辑。
他从三处(或好几处)抄得此诗的不完备稿,拼合完全,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师长西席能诗词,似鲜为人知。
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概之大乃不可及。
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敷为青年法,尤不敷为外人性也。

此诗一出,若平地一声春雷在重庆造成大震荡,一夜之间公民奔忙相告,相互议论,成为持续了很永劫光的重大新闻;从青年到老者,从办公室到茶馆,评论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同时又若一石激起的千层波浪,一圈又一圈水波向外扩,一贯扩到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国民党一时慌了手脚,蒋介石亲自责令国民党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支配围攻策略。
昼夜之间,国民党反动派掌握的各个报纸刊登大量的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毛泽东有“帝王思想”如斯。

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
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揭橥了他的第一首和词《沁园春》,接着又与聂绀弩和作一首揭橥于《客不雅观》杂志上。
王若飞舅父黄齐生先生长西席也作《沁园春》反击,一韶光两派“沁园春”(革命派的沁园春与反动派的沁园春)在重庆上空与大地搏斗飞舞,“沁园春”也成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口头禅。
就在这万众瞩目,激烈论战确当口,重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开饭铺的老板当即决定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堂内悬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此招徕顾客,顿时买卖火爆,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那么对付仇敌的责怪,此诗有“帝王思想”,毛主席怎么对付的呢?后来,即1958年12月21日,毛主席正式为这首诗作了批注并点明了主题。

再来赏读该诗本身的艺术魅力。
犹如前面所引柳亚子所说,毛主席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而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其下。

咏雪之作,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无不多有咏叹,而且佳作迭出。
但毛主席这首咏雪诗脱尽古人窠臼,词出新意,思想出新意,同时也依循古格,非大手笔不能出之。
的确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中华历史。

《沁园春雪》是一首北国风光的赞歌,它也表达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气概和无产阶级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雄视百代的千古豪情。

上阕紧张写景咏物,歌颂北国风光的壮丽奇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起笔就大气磅礴,有经办宇内之势。
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工仗整洁,上天入地,向八面展开,在此墨客内心之激情已一举盖了“北国风光”。

然后又以方位地理写长城内外、黄河高下之大象,将一腔英气再贯四行,笔力千钧包括了东、南、西、北。

接着乘未竟的大英气,稍稍一顿,进入细部描述,山之旋舞如银蛇,雪原驰骋如白象,比喻神来,当以妙化入境,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力气。
这山、这雪想与老天一决高下吗?墨客在此也借此景暗示了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

情再随景起,情引领风景,墨客在幻美,等待阳光朗照,晴天丽日之时,那洁白的雪原上艳阳天普照河山大地,万紫千红犹如一群群红装素裹的少女,绚丽妩媚,光采射人,在此作为上阕扫尾,意气是风发的,从茫茫大雪中脱颖而出,江山涌现了赤色的新姿,太阳也必将升起。
精中之精蕴渐出,预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将出身于祖国大地。

下阕着重追古抒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在章法上称为“过片”,起承上启下的浸染。
首句用深情的赞颂承“分外妖娆”,第二句紧接首句意脉而又大开思路以启下,把高下两阕连缀得天衣无缝。
自然过片一完,以一个“惜”为统领,连下七句臧否历史人物,共举五个著名中国天子作总体评价,给予了严明深刻的评说,臧否人物,言辞蕴藉委婉,分寸得宜。
以“批驳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作者语)千秋功罪一笔带过,势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末了,“俱往矣”一句总括过去千百年历史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引出目前。
“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这是全词中最具伟力的诗语,作者雄视百代,超越千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义务的自满与完成历史义务的自傲。

2.【毛泽东诗词赏析】狮子眼鼓鼓

狮子眼鼓鼓 毛泽东

狮子眼鼓鼓

毛泽东

狮子眼鼓鼓,

擦菜子,

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

肉放烂些煮。

【赏读】

毛泽东的故乡是一个山水奇丽、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被雄山秀水所吸引,令臣僚奏韶乐,引来百凤朝仪,留下“乐成九韶,音召凤至”的千古佳话。
从此,这里名曰“韶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歌咏的胜地。
故乡的人文景不雅观、神话传说,授予毛泽东浪漫多情、想象丰富的墨客气质,使他在少儿期间就显露出非凡的诗词天赋。

毛泽东是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的,到1901年春节,他才八岁。
这一年春节,就像往年一样,他跟母亲到外婆家拜年,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群耍狮子的军队进村落来了。
毛泽东兴趣勃勃地跟随大人去看耍狮。
按照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
那些吉利话常日都是整洁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溜。
当狮子活蹦乱跳地耍到毛泽东身边时,小小年纪的他灵机一动,便脱口而出地唱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实在是一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他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屯子气氛。
他的朴素措辞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童年毛泽东很聪明,记性好,学唱快,唱得也比较多一些,正是这些源自于湖南屯子中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熏陶,“润物细无声”地开启了毛泽东童年期间的诗境性灵,这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毛泽东最早的口头创作。

【毛泽东诗词赏析】咏指甲花

咏指甲花 毛泽东

咏指甲花

毛泽东

百花皆竞放,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酷暑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赏读】毛泽东作此诗时,年仅十四岁。
这一年的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
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
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成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问鼎甲,故俗称指甲花。
望着顽强成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希望,并遐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
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倔强的指甲花。

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
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措辞,描写了指甲花的成长特性和笑傲酷暑的倔强性情,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空想和情操。
此诗前八句写凤仙花春季生叶、夏季着花、叶小枝弱、种类颇多等特点。
少年毛泽东认为,凤仙花最大的特点是在“百花皆竞放”的时节,它不与百花争芳斗艳,“独静眠”于百花之中。
另一特点则是“惟婢傲火天”。
“婢”字,贴切地比喻凤仙花的弱小;而这样弱小的花,竟在酷热的盛夏傲然开放!
这句为诗境的首创作了有力的铺垫。
末四句,从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与“我”独爱指甲花的类比中,点出“取其志更坚”的诗旨。

这首古风在写作技巧上已相称纯熟,表明少年毛泽东诗词创作已有较深厚的笔墨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