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全庵桃花

南宋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宋 谢枋得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基调】爱国主义情怀

【年事】不详

【译文】

寻到像桃花源那样空想的地方,恰好可以躲避暴秦般的浊世;在这里,我早已忘却了节令,只是见了桃花又一次盛开,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来到。

桃花纷纭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顺着桃花溪水找到这里,打扰我的寂静。

【注释】

庆全庵:谢枋(bìng)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给自己寓所取的名称。

桃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省称,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空想的田地。

问津:讯问渡口。
这里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无人问津”意,指寻访。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详细创作韶光不详。
但是非常确定的是,这首诗作于南宋灭亡后,谢枋得隐姓埋名,躲避在福建一带,一住便是十几年。

这首小诗借自己门前桃花开放,结合自己逃难现状,抒发避世怕人知晓的生理,表示与元朝的断交。

【赏析】

要读懂这首诗的内涵,一定要理解墨客,理解墨客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

谢枋得,紧张处于南宋末期,是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一期间的进士,与文天祥一样是一名著名的爱国将士,能写文章能打仗,只是生不逢时。
南宋晚期,元军大举攻宋,谢枋得应朝廷任命率兵前后几次抗元,但终极失落败。
元军对谢枋得进行追捕,谢枋得被迫隐姓埋绅士亡福建,而谢枋得的妻子女儿在这场战役宁肯自尽也不平膝降服佩服,谢枋得的兄弟侄子被伤害致去世……可以说,谢枋得家破人亡。
以是谢枋得与元朝是家仇国恨,于是在亡命隐居的期间写下了这首《庆全庵桃花》。

如果不理解墨客的背景和墨客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背景,这首诗读起来给以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觉得,但背后掩蔽的确实赤裸裸的家仇国恨!

诗中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致,而是借景抒怀,把宁静的小庙,比作躲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众人交往。
作者身处浊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捣,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

“寻得桃源好避秦”,墨客说自己找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元朝,情绪上直接表明与暴秦般的元朝势不两立。
这里引用陶渊明《 桃花源记》典故,既是“虚实结合,古今相融”——以“桃花”之虚代“庆全庵”之实;又是用“暴秦”暗指“暴元”——对桃人而言,是为“避秦”,对作者说,实为“避元”。
暗示自己厌恶痛恨元朝的感情。

“桃红又是一年春”,墨客说自己面对山河破碎,心如去世灰,连韶光观点都没有了,只是见到面前桃花盛开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

前两句读来夷易自然,却隐含着墨客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国破家亡,却无能为力!
后两句将基调更是拉低了一层:誓去世不与元朝为伍!

“花开莫遣随流水,”墨客隐姓埋名不肯望被创造,表明与元朝势不两立的断交态度。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由于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创造了隐避之所。
而此时的谢枋得隐性埋名,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门前的桃花凋落时会随流水淌出,怕也被一个“渔郎”见到,创造自己隐居的地方。
墨客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元朝互助。

可是谢枋得终极还是被元朝创造,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谢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去世,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年夜方赴去世,决不失落志。
”但无奈,还是被逼迫送往元大都。
终极,谢枋得在现在的北京法源寺绝食殉国,那年,他64岁。

明景泰七年的玄月,谢枋得与文天祥一同被赐谥(shì)号,文天祥谥号“忠烈”,谢枋得谥号“文节”,朝廷并在法源寺殉难处为二人建祠,塑二人像一起供奉,以纪念二人那刚毅不拔的民族气节和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