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听老师读——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看到这首诗的题目《望洞庭》,你是否想到了我们前面刚学的一首诗的题目中也有一个望字,而且因此望开头?对便是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的全诗在“望”字的统领下展开,“望”字,既有遥望,也有了望的意思。在本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里,题目中的“望”,也含有两个意思,一是近望,一是了望。题目中的洞庭,则是指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洞庭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可见其广阔。
湖光秋月两相和,意思是:洞庭湖上水光和月色交相领悟。诗的第一句描写了两种景物——湖光、秋月,湖光即湖水反射的秋月的光,好似湖水发出的光,这里写出了湖水的澄澈空明,秋月便是秋夜的玉轮。湖水和秋月怎么样呢?它们两个是“相和”的、和谐的,水月交融,水天一色,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湖面的开阔廖远,墨客首先描写了一个广阔的场景。
有人把“湖光”,翻译成为“湖面的波光”,这样一阐明,与下一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十分吻合。未磨的铜镜,不就像有微波的湖面一样有些许的不平吗?乍一看湖水“水平如镜”,但细细不雅观察还是有微波荡漾的,就像未磨的铜镜,看似平整,但仍是粗糙的、不只滑的。
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的意思是: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潭面,是指湖面——洞庭湖湖面。这句诗利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湖面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镜子。古人用的镜子,是用铜制作成的,经由打磨光滑往后,才能照出清晰的人和物来。而未经打磨的铜镜,照出人和物,必定是模糊不清的。这里写洞庭湖面水平如镜,虽然月光皎洁,湖水澄澈,但是水中映照的景物仍旧是模糊的、朦胧的,就看像没有经由打磨的铜镜里的景物一样。
这句诗也是对上一句的补充,由于潭面无风,以是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和,它们才仿佛有了感情和灵性一样平常。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遥望去,洞庭湖山水翠色无边。山是指洞庭湖中的君山,水是指洞庭湖水。白银盘里一青螺,彷佛一个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句诗同时利用了两个修辞方法,比喻和夸年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同时又把它们分别夸小(夸年夜包括浮夸和夸小),洞庭湖只是一个白银盘那么大,而君山只相称于一只青螺。这两句都是写遥望之景。如果说前两句是“面”的描写,那么后两句则是“点”的描写,墨客把目光从广阔的湖光月色,集中到君山,就像电影的镜头一贯拉远,直到洞庭湖如玉盘一样大小,君山则如一只青螺,放在玉盘中。
这正是“遥望”之景,墨客写得十分恰切、生动、真切。而青螺,又给整体静止的画面增加了活气和活力。
全诗虽是写景,但不发浪漫色彩,特殊是末了一句,墨客的描写,洞庭湖化身银盘,盛着君山这只青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便是“玉盘珍馐”,吗?墨客是不是用另一种办法在见告我们——“秀色可餐”。
这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幽美景致,表达了墨客对洞庭风光的喜好和赞颂之情,表现了墨客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细细品味,它真的不愧是一首好诗!
想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超敏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