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生平布衣,从未真正踏入过仕途。
实际上,孟浩然起初是不甘心一辈子守在襄阳老家过平淡的生活。
他也曾有过在朝廷中施展才华的梦想,乃至有好几次他都即将敲开仕途之门,但或许是命运巧合,亦或是性情使然,他终极与仕途的大门擦肩而过。

在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没考中,却认识了当时在朝廷效力的王维,两人兴趣相投,很快便成为忘年之交。

五年后,孟浩然第二次到长安城求仕,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孟浩然精心准备了一首干谒诗送给好友张九龄,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赏识和推举。
诗是这样写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不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在入仕与出仕徘徊的诗人这首诗见证了他对仕途的向往

在唐代,要想当官入仕,常常会给在朝官员写一些干谒诗,诗中既要称颂对方,但是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不能露出寒乞相。
可以说,孟浩然写的这首诗便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委婉蕴藉且不落俗套。

粗看这首诗,我们会以为这不便是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吗?诗中的前四句写得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波涛彭湃的湖水彷佛将全体岳阳城都要撼动了,这句诗写得真有大唐气候。

明明是首干谒诗,为何要先写洞庭湖的美景呢?孟浩然这么写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诗作铺垫。

湖水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自己却苦于找不到船只,不知道如何才能渡河。
孟浩然写这句诗,实际上是想说自己渴望求取功名,在仕途中有所作为,但是苦于找不到仕途之路。

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期间,当时的天子唐玄宗可以说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代明君。
在这盛世时期,大唐男儿都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孟浩然以为自己如此闲居很愧对帝王,以是他才会说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作为一位在野之人,不能在朝廷效力,只能徒然地表示倾慕之情了。

到这里,孟浩然写这首诗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他此时便是想通过张丞相的引荐在朝中得到一官半职。

这首诗意境伟大,隐喻深刻,可以说是山水诗的代表作。

但是,孟浩然在写完信后,又出了一个大意外。

据史籍记载,孟浩然去内署找王维玩,忽然天子唐玄宗到访,吓得孟浩然错愕失落措地躲到了床下。
但是精明的唐玄宗还是觉得到了异样,王维不敢遮盖,只好实话实说。
唐玄宗也久闻孟浩然的诗名远扬,让他出来相见,并吟诵一首他最得意的诗歌。

或许是紧张过度还是脑筋短路,孟浩然脱口而出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唐玄宗听了之后面露不悦之色,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而孟浩然面对天子的责备,吓得不知如何阐明。

终极,孟浩然还没见到张九龄,就被天子放归襄阳,不被任命。

这件事情该当说对孟浩然的打击很大,他想在官场有所作为,但是他的性情显然不太适宜官场,李白亦是如此,有入仕之心,无入仕之命。

上帝为孟浩然关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在田园中,孟浩然得到了另一种圆满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