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题三义塔》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鲁迅的诗《题三义塔》中的句子,全诗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这首诗的诗前有一段笔墨:“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夫共建。”诗后还有一段笔墨:“西村落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根据诗前和诗后两段笔墨,可以理解到《题三义塔》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闸北,进一步发动侵华战役,日本生物学家西村落真琴博士于1932年2月作为“做事团长”到中国,在上海郊野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创造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可惜这只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打击而去世亡,博士将其立冢掩埋。出于对鲁迅师长西席的景仰,西村落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鲁迅收到西村落的信后,于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首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和到处燃烧的战火中有不少人丧命,在断壁残垣中有一只饥饿的鸽子。霆,是响亮的雷声。熛,是火焰。“奔霆飞熛”是枪炮声和战火。“歼人子”意思是杀人。说“人子”而不说“人”,一方面是诗句字数的须要,一方面更能表现战役的残酷。“败井颓垣”是战后残败的景象。鸠,这里指鸽子,日本人称鸽子为“堂鸠”。“饿鸠”是饥饿的鸽子,连鸽子这种在自然中觅食的动物都处于饥饿的状态,那人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首联于描写和叙事之中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战役给公民带来的沉重灾害。
颔联“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有时碰着一个好心肠的人把鸽子带离战火纷飞的地方,终极却去世在日本,日本朋侪埋葬了鸽子并在埋葬鸽子的地方建起高塔来纪念鸽子。偶值,即有时碰着。大心,意思是宽厚的心。火宅,指鸽子先前所在的战火纷飞的地方。瀛洲,指日本。
颈联“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鸽子的精魂将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东海,反抗法西斯的斗士们意志武断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暴行。精禽,精卫鸟。《山海经》中有“精卫填海”的故事,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被淹去世后,变成精卫鸟,为了复仇,它一直地衔来西山的木石,要把东海填平。
尾联“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战役结束之后,中日的反战志士相逢时,相对一笑,肃清战役发动者给两国公民制造的恩怨和仇恨。劫波,是佛教用语,这里指战役。兄弟,是鲁迅对西村落真琴的称呼。泯,意思是肃清。
《题三义塔》一诗通过一只鸽子的遭遇,戳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过,反响了战役给公民带来的深重灾害,对日本朋侪西村落真琴救助鸽子的善良行为给予了肯定。个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句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出中华民族宽容大度的美德,成为流传很广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