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时分,我再次赏读毛泽东浩然大气的《七绝·屈原》。
感慨于毛泽东夸奖屈原的“刀子”精神,一“跃”一“冲”的勇猛,歌颂屈原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
毛泽东与屈原心相通、情相投、气相随。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不朽诗篇也滋育着毛泽东的诗魂,写出大气磅礴的诗篇。

毛泽东创作《七绝·屈原》是1961年秋,当时国家正处于纠正大跃进大办钢铁缺点的七千人大会的前夕。
国际上反帝反殖斗争更为激烈,共产主义运动也涌现波折,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了援华专家。
具有英雄情结的毛泽东重读屈原《楚辞集注》,感同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引发共鸣,创作了借屈原来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歌,弘扬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七绝·屈原》原文是: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赏读毛泽东七绝•屈原

这首七绝,寥寥28个字,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以文做匕首、以去世醒世的战斗精神。
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
这里比喻奸佞小人。
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
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全诗措辞精练简洁,笔锋锐利,比喻浅近明白,诗意邃远。

屈子,屈原(前234——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墨客,中国诗史上浪漫主义的莫基者。
曾任楚左徒、三间大夫等职,遭一些小人馋害,被楚顷襄王流放。
晚年投汨罗江而逝。

屈原是毛泽东最为崇敬的一位墨客;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毛泽东终生喜好阅读的书本之一。
早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痴迷《楚辞》,对屈原很崇拜。
那时他有一本听课和读书条记,取名为《讲堂录》。
这本条记共47页、94面,第一页便是毛泽东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建国后公务繁忙之中他仍喜好有加。
一九五七年十仲春,他要身边事情职员和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 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和屈原的著作只管即便网络给他,当时列出书目约有五十余种。
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二日,他在一封信中说: "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悟,心中喜悦。
”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一年,他又两次要《楚辞》,有一次还特殊指名要公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
这首《七绝·屈原》,写于作者读《楚辞集注》之时。

参考资料:《毛泽东诗歌对联书法集不雅观》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