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的墨客刘禹锡曾经历过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涯,一次又一次的被贬,但却愈挫愈勇,他有着不屈的意志,始终坚守气节与空想,在困境中磨练成金,取得了非凡造诣。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言是中山靖王的后裔,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公元805年,三十四的刘禹锡迎来了他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过得很顺利,仕途青云直上,二十二岁进士及第,二十四岁为太子校书,三十岁升迁监察御史,三十三岁受到唐顺宗的信赖进入中枢。

当时唐顺宗想要拔除宦官专权与藩镇盘据的旧弊,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实行一系列改造,但是积重难返,改革以失落败而告终,顺宗逊位,王叔文和王伾被杀,而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司马,个中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自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被贬生涯。

面对人生的挫折,刘禹锡始终昂扬向上,乐不雅观豁达,他曾说道:“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
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将人的荣辱沉浮算作人生的一部分,坦然面对。

在人生不如意时刘禹锡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乐不雅观爽朗百读不厌

刘禹锡在朗州一呆便是十年,以诗文为伴,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这首《秋词》便是刘禹锡刚被贬朗州时所作,乐不雅观豁达,令人百读不厌!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代文人墨客有悲秋的情节,而文人悲秋始于宋玉,他在《楚辞·九辩》中写道:“悲哉!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秋日树叶凋零,墨客见秋天景色秋物,很随意马虎遐想到他自己悲惨的遭遇,产生悲秋的感情。
杜甫有诗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而陆游亦写道:“逢秋难免不免悲”。

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写于人生低谷期间,却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日的美好,昂扬激情,足见墨客乐不雅观豁达的心境。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墨客首句便点出了古人悲秋的不雅观念,接着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否定了这种悲秋的不雅观念,激情亲切的赞颂秋日,认为秋日比欣欣向荣的春日更好也更美。
展现了墨客豁达的胸襟,哪怕身处困境,也能乐不雅观坦然地面对,能欣赏到秋日不一样的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捉住了秋日范例的景物,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凌云而上,勾勒出一幅壮丽开阔的秋天景色图。
这个“排”字用得妙,排开云层,凌风而上,加上这个“一”字有种孤鹤凌云非凡气势,孤傲不屈。
或许,墨客是在以“鹤”自喻,用以表达其深处困境中的不屈意志。

“便引诗情到碧霄”见到如此壮美的画卷,墨客那激荡澎湃的诗情,也如凌云而上的白鹤,直冲云霄,心中没有悲哀,有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豪情。

这首《秋词》生动地展现了刘禹锡虽深处困境,却依旧乐不雅观豁达,有着不屈的斗志,勉励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