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与“梓”,古人常在家宅旁栽种桑树梓木,故“桑”“梓”在古代常被视为故乡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故土的眷恋与顾虑。
三国时的曹丕在《黎阳作》中也写道“彼故里兮伤情!
”彼时14岁的曹丕正在讨伐袁绍的行军队伍中,清晨在黎阳停歇,脚下的路都是层峦重叠的山路,磕磕绊绊。东面是驻扎黄河的军营,北面是倾颓的老宅。中间矗立着高楼但又被荆棘环抱。南边有果园青青,但也覆着打落的霜雾,零零落落。不禁悲哀,他感慨故乡的迢遥,感慨心中繁芜的伤感。
比较较曹丕浊世思乡,《小弁》中的“故里”之情则多了一些对父母的无奈。根据诗文看,当时墨客的父亲听信了谗言,误会儿子有罪,将自己的儿子流放,致使他一边幽怨哀伤、寤寐不安,一边行于荒漠间,怨怨艾艾。作者一边哭泣、一边流浪、一边怨恨着诬陷自己的人,一边埋怨着不明原形的爹。此诗韶光已无从考证,但有传说是周幽王流放太子姬宜臼,或是尹吉甫儿子伯奇受父虐待而作。
纵然遭遇陷害,但诗中“必恭敬止”,则以武断而持重的语气,表达了对作者对家和父亲持有的敬畏和爱崇态度。话语简洁而有力,将苦楚与敬畏之情结合在八个字间,令人在品味之时,不禁心生同情。

当代社会,父母与子女的代际抵牾显著增加,实在子女在埋怨父母与时期脱轨的同时,又何尝不在“惟桑与梓,必恭敬止”的传统孝道思维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