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记载了一件奇事。

大中四年(850年),唐宣宗忽然收到沙州(敦煌)、瓜州光复的捷报。
从沙州赶来的信使高进达一起从敦煌北上,横跨戈壁沙漠一起来到大唐首都长安,奉命向天子报捷。
这是自安史之乱河西地区失守67年后,大唐朝廷第一次听到河西的,没想到竟然神奇般地光复了。
这让朝野高下无不震荡,群臣欢欣鼓舞,天子唐宣宗更是啧啧称奇,他感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这个很快就传遍了全体长安,长安城被这个惊天的炸开了花,自安史之乱后从没有如此轰动过。
河西、沙州、瓜州、光复,迅速成为热词,充斥着长安城的街头巷尾。
随着光复而来的还有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便是带领河西公民反抗吐蕃统治的领袖——张议潮。

张议潮塑像(敦煌博物馆)

敦煌遗书中的大年夜唐归义军被遗忘的西北孤忠

张议潮是谁?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并没有更多信息理解张议潮,但都以为他肯定是个猛人。

谁缔造了归义军

作为生在吐蕃盘踞期间的沙州土著、本地的豪门首富,张氏家族纵然是在吐蕃统治期间,也仍能在吐蕃沙州政权中任职。
吐蕃统治下的沙州,统统按照吐蕃的生活习俗和政治模式复制,汉人作为二等公民,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歧视和压榨。
张议潮自幼总能听到祖父和父亲口中念叨的盛世大唐,在不满与欺辱中,张议潮逐渐对大唐有了故土之情,“复归大唐,驱逐吐蕃”的种子在贰心里种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朝统治集团爆发大规模内乱。
在内战中,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趁机夺权,攻占了拉萨和大部分地区,他自称宰相将吐蕃的大权独揽,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针锋相对。
这使得河西地区成为了吐蕃边将的主沙场,吐蕃军队在河西地区大肆烧杀劫掠,这一系列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了河西公民的反抗。
张议潮以为机遇来了,他四处串联本地名门王谢,开释教首和僧徒,联络各民族的抵抗势力,于大中二年(848年),揭开了叛逆的序幕。

张议潮迅速对本地的吐蕃驻军展开攻势,经由叛逆师的浴血奋战,沦陷吐蕃近70年的沙州(敦煌)地区就此光复。
《补唐书张议潮传》中称:“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
紧接着,张议潮迅速出兵东进瓜州,占领瓜州,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156窟)

他在攫取沙、瓜二州后,立即题笺修表,差遣属下前往长安向天子报捷。
就在这遣使报捷的一年间,张议潮一边整顿生产,一边四面出击,他接连收复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伊州(今新疆哈密)等十一州。
这是中晚唐期间极为罕见的一次大规模收复失落地。

如此刺目耀眼的表现,让全体长安再次沸腾,唐宣宗赐予张议潮统管河西十一州统统事务的权力,并赐名这支部队为“河西归义军”,并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这使得归义军成为唐王朝在河西地区的一个藩镇。

天降猛人张议潮

面对河西地区的叛逆,吐蕃政权对张议潮极度敌视。
不断纠集当地各种力量,对归义军发起反扑。
据《张议潮变文》记载,大中十年(856年),吐谷浑莫贺土浑可汗受论恐热的指使,贸然带领大军反攻袭击沙州。
张议潮得信后,星夜点兵出击,两军在西同附遭遇后,张议潮首战便大破吐谷浑。
张议潮乘胜星夜追赶了一千多里,深入吐谷浑国境内,活捉吐谷浑宰相三人,并当场斩首示众。
归义军回沙州时高唱《大阵乐》,从此吐谷浑再也不敢进入河西境内。

唐代归义军节度使一览表

张议潮叛逆后积极进攻,以安史之乱前的大唐边陲为目标,一起边打边生产。
归义军所向披靡,接连占领西域大部分领土,乃至深入到今新疆以西更远的地带,再次打通西域与中原的丝绸之路。
张议潮是继高仙芝之后唯一一位如此深入西域的将领,此番征战让吐蕃在西域的势力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张议潮起自沙州,在全体收复失落地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战还要数收复凉州。
张议潮从西往东打,一起败退的吐蕃守军都聚拢在东真个凉州城,且凉州城是前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城池高大坚固,这成为张议潮自叛逆来最难打的一战。
若从849年收复甘州算起,到861年占领凉州,张议潮用了漫长的12年。

诸多残余文物、文献的记载,也部分还原了这场收复战的困难。
在敦煌出土的《张议潮变文》中,有这样一首诗形容了这次围城战的惨烈:“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
”《张淮深碑》中更是详细记述了凉州之战的艰巨程度,个中一句:“姑臧虽众,勍寇坚营。
”可以看出吐蕃守军的势众和强大。
比较之下,张议潮的蕃汉联军只有七千人,远远少于凉州守军。
但就在这种情形下,张议潮愣是顶住压力,一起追过祁连山,撵到青海湖畔,生擒数百人,打得吐蕃彻底崩盘。

至此,安史之乱后丧失落的河西之地,张议潮凭借个人以及这支归义军尽数光复。
他让吐蕃诸部闻风丧胆,再也无人敢寻衅张议潮。
张议潮为大唐收复四千里河山的壮举,也成为大唐末了的荣光。

一家独大招猜忌

随着张议潮的战功如雪花般飘向长安,唐王朝对张议潮和归义军的态度也有着奇妙的变革。
张议潮也懂得功高震主的危险,虽然得到朝廷认可可以得到更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也会让朝廷戒备。
张议潮很早就和同为叛逆师领袖的兄长张议谭切磋,为了让朝廷放心,派张议谭入朝为质。

对张议潮的猜忌,在三年艰巨攻坚盘踞西北重镇凉州城后。
朝廷并没有将凉州划于归义军的治辖内,而是复置凉州节度使,分出凉、洮、西、鄯、河、临六州为凉州节度使统辖地区。
而后唐懿宗敕令归义军退出凉州,从山东天平军调兵来镇守凉州,说是镇守凉州,凉州节度使的设置本身便是为了戒备归义军。
后又敕令扩大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的辖区,把归义军法定的十一州辖区缩小为五州。

咸通八年(867年),留在长安为质的张议谭去世,为了避免朝廷对归义军的敌意,69岁的张议潮主动前往长安为质,将河西归义军的实权交给其侄张淮深。
从此归义军进入第二代领袖张淮深的管理下,而张议潮也就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终极在长安得享天年。

推举阅读

《敦煌传》杜永卫 著新星出版社

张议潮入朝虽然肃清了朝廷对他的猜忌,但朝廷对归义军的猜忌并没有减少。
作为归义军二代领袖,张淮深虽然跟随张议潮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是张议潮带出来的继续人,其思想核心还有军中威望都延续着张议潮的影响。
但朝廷在张议潮去世后并没有付与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一职,这使得张淮深统领归义军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这一拖便是二十年。
虽然终极朝廷还是给予了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但同时又让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任沙州刺史,在归义军内部扎下根钉子。
对付朝廷而言,当归义军深陷内部权力争夺的时候,长安反而是安全的。

张议潮带给其嫡系支属的巨大影响力,也为归义军日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这支归义军和它的缔造者张议潮,在正史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他们躺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羽士王圆箓推开了那堵墙创造了莫高窟,此些业绩才重见天日。

责编: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