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诗词创作时,会把稳到格律诗的几个主要的规则。
但是我们也常常会创造,有不少不完备符合律诗规则的诗,也被称为律诗,例如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什么是古风式的律诗崔颢黄鹤楼是古风式律诗吗

这一类的“律诗”,便是本文中所说的古风式律诗。
他们算律诗吗?

一、王力师长西席所说的律诗三要素

老街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我律诗的四要素:平仄、押韵、对账、粘连。

王力师长西席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也提到了律诗的“三要素”。

1、字数合律

五言律诗必须四十字,七言律诗五十六字。

这个要素老街没有说过,由于这是基本的知识。

更详细的阐明这个要素,可以这样说:律诗必须是齐言诗,也便是每句字数一样,五字一句,八句一首,便是五言律。
例如马戴的《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七字一句,八句一首,便是七言律。
例如岑参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占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五字一句、四句一首的律诗,是五言的近体绝句,五字一句,多于八句便是五言排律;七绝、七言排律也是如此。

但是,这仅仅是标准之一。
仅仅符合这一个哀求肯定无法判断。

2、对仗合律

王力师长西席阐明对仗合律时说:律诗的中间二联必须对仗。
例如上面举例的诗: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这是指八句的律诗而言,而四句的律诗(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例如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律诗,就不须要对仗: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排律多于八句,中间可不仅只有二联。
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所有的联都对仗: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但是偏偏有一些“律诗”中间不对仗,例如上面举例的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就不对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间二联都不对仗:

牛渚西江夜,上苍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纭。

像《黄鹤楼》、《夜泊牛渚怀古》这类诗,在《唐诗三百首》中都被归入了律诗。
这种符合字数哀求、不符合对仗哀求的“律诗”,便是古风式律诗。

3、平仄合律 讲究粘对

王力师长西席关于律诗的第三个要素是:

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且讲究粘对。
《汉语诗律学》

平仄合律,便是指必须利用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式中,个别位置的字可平可仄,其余平平平仄仄还有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变革,以及几种拗句的变革。
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粘对,粘指粘连(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第三句的第二字,平仄同等,以此类推下去),对是对仗(第二个要素)。

可以看出来,《黄鹤楼》的前四句,也不符合第三个要素,以是更是古风式律诗了。

二、王力师长西席,关于古风式律诗的区分

1、三个要素都符合

王力师长西席在《汉语诗律学·古风式律诗》中说,符合上面三个要素的便是“纯粹”的律诗。
例如上面举例的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是标准七律,马戴的《灞上秋居》是标准五律。

不过王力师长西席在这里漏了另一个主要的要素,便是押韵的哀求。
格律诗(近体诗)哀求一韵到底,不能乱用邻韵通押。

例如杜甫《客旧馆》 :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
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
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这首诗的第六句韵脚是:声,属于【 庚】韵,其他三个韵脚亭、青、冥都属于【青】韵。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这是“孤雁出群格”,这是中间第三联押了邻韵。

按照唐律来说,第六句押”声“出韵 。
科举的时候作诗绝对不能犯这种缺点 。

关于邻韵的用法,以及格律诗的押韵,王力师长西席专门论述过。
这里没有讲到,是由于在《汉语诗律学》的前面已经详细先容过了。

2、符合前两个要素

前两个要素是字数合律与对仗合律,王力师长西席说这种便是古风模样形状的律诗,也便是拗体律诗。

不过,这个标准并不太准确。
这种律诗有韦应物的《三月三日寄诸弟兼怀崔都水》:

暮节看已谢,兹晨愈可惜。
风澹意伤春,池寒花敛夕。

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
谁当曲水行,相思寻旧迹。

字数合律:八句四十个字的五言诗。
对仗合律,颔联与颈联都是律句,而且对仗:

风澹意伤春,池寒花敛夕。
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

这首诗前两句前两句是古体诗句式,其他都是律句。
符合王力师长西席的拗体律诗的标准。
但是这种诗押仄声韵,一样平常认为律诗都是押平韵。

因此王力师长西席也专门说到,以上三要素都是指平韵诗,至于仄韵诗就更不算律诗了。

3、只具备第一个要素

王力师长西席说,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字数合律)的话,肯定不是律诗 ,只不过字数偶合而已。
例如杜甫的《望岳》五言八句40字,便是仄韵的古体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王勃的《滕王阁诗》是七言八句56字 ,前四句押仄韵,后四句换平韵,则是换韵的古体七言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实在,按照这个哀求,崔颢的《黄鹤楼》也不是律诗:

第一要素,仅仅符合字数合律;

第二要素,对仗不合律,由于颔联不对仗;

第三要素,平仄不合律,粘对不合律,前半首险些便是古体诗,后半首合律。

但是,严羽却在《沧浪诗话》中称其为: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

三、《沧浪诗话》中的古律与今律

出来说《黄鹤楼》是唐朝七言律第一,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说到: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沧浪诗话》

像李白失落粘的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半古半律《黄鹤楼》、陈子昂失落粘的《居延海树闻莺同作》等诗,大概都算古律吧。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
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

明【妃】失落汉宠,蔡女没胡尘。
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宅春。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关于律诗的对仗,严羽还说到:

有律诗彻首尾对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晒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
”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沧浪诗话》

八句都不对仗,但是符合字数合律、平仄合律、粘连合律乃至押韵合律的诗,严羽列举了孟浩然的《舟中晓望》、《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等诗。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_》

无论李白、孟浩然还是陈子昂,他们实在都有大量的标准格律诗传世,但是他们偏偏要作几首不合律的律诗。
这里并不是墨客词穷或者轻忽,而是墨客故意为之。

李白和陈子昂都高举复古的大旗,他们不仅作了不是出律的律诗,还作了大量的古体诗,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行路难》等等。

结束语

唐朝孟棨在《 本事诗· 高逸 》中,提到了李白对付律诗的评价:

(李白)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
”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
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况使束于音调俳优哉。

李白、陈子昂都反对梁陈以来的“艳薄”之风,同时对付沈约等人关于声律的束缚表示厌烦,以是他们的律诗比较少。

在唐朝格律诗已经完备定型的情形下,故意地复古和求变,也是古风式律诗涌现的缘故原由。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