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霜林,竹影摇风,菊喷鼻香幽浮,明净的秋色,让人仿佛忘却了时令的流转。
岁月的风尘化作绕指柔柔,在流年的光影,酿一段闲愁,看枫叶似火,听空山流水。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在三首古诗词里,重逢唯美霜降。
1.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出自元代王冕的《舟中杂纪·其十》。
王冕是元末著名画家,墨客,酷爱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便是他的生平写照。
那时有气节风骨的文人大多选择避世而居,逍遥于山水间,王冕也是如此。
他曾长期隐居于老家枫桥镇的水南村落,也曾漫游天下,写下不少山水田园之作。
这首《舟中杂纪》大概是写于漫游途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山水,对生活的热爱。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射着树林,洒落一地斑驳。
流水潺潺,竹林苍翠,环抱着村落人家。
正是露凝霜降时节,蟹膏正肥,清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花喷鼻香。
去岸上沽一壶酒,望着苍茫的远山,任思绪纷飞。
回到舟中,吴女划着双桨,唱着民歌,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沉醉?
草木摇落一地清霜,时令敛去统统浮华,携一缕秋心,怀一抹温度,去踏一场秋,去泛一次舟。
与光阴把盏,与岁月言欢。本心向秋,从容向寒,染尽霜华,内心安全无事。
2.霜降群山残,天秋百泉响
出自明代王恭的《南山塔晚眺》。
这首诗的作者王恭是明代人,出生于福建长乐,是“闽中十才子”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他善诗文,才思敏捷,下笔千言,诗风清丽婉转。
少年期间,曾随处为家,到了中年,又隐居七岩山,砍樵为生,自称“皆山樵者”,有《白云樵集》传世。
这首诗通过描写墨客登上南山塔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山水明净的深秋图,表现了墨客闲适淡然的情怀。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墨客登上南山塔,只见群山绵延,重峦叠翠,一轮落日悬挂在高山上。
虽是霜降时节,群山凋敝,但是秋水潺潺,响彻山间。
墨客望着空中飞过的鸟儿,飘荡的白云,陷入了遐想。
苍山落日,秋水潺湲,飞鸟白云,深秋时节,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墨客的心中充满了戴德。
人间景,醉清秋,一缕清风吹散云烟,半篱秋色熏染流年。
纵然山寒水瘦,叶落成空,霜染岁月,只要本心恬淡,纵是深秋,风景亦美好。
3.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出自宋代江定斋的《列岫亭》。
这首诗的作者江定斋,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他是宋代墨客,诗题中的“列岫亭”位于何处亦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后人对这首诗的喜好。
全诗描述了一幅明净而阔大的深秋山水图,一字一句宛如画卷,美得令民气醉。
深秋的傍晚,墨客独自登上了列岫亭,倚靠着栏杆,纵目了望,只见村落外的树林,稀稀疏疏。
霜降深秋时节,远山虽是冷落,但又添了几分苍健之气;纵然水位下沉,依然清如明镜。
这样的时令,这样的景象,正适宜沉思低吟。
天空湛蓝,晚霞缤纷,烟云环抱,墨客仿佛完备沉醉个中。
不知何时,已是暮色四合,一轮月牙悄悄爬上了天空。
全诗到此结束,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令人抚玩不尽。
岁月已云暮,霜降林壑清,秋日的末端,虽然冷落,却也不乏喜人的色彩。
在平平仄仄的诗行里,途经半山月色,行经一起霜林,听空山流水,岁月沉喷鼻香。细数一段年华,素描半盏清欢。
秋风写作年华,白露凝为流霜。
一季有一季的风景,一程有一程的收成。
捻一缕秋光,染一抹秋色,踏一场秋,看秋深山有骨,听天秋百泉响。
霜降时节,读读这三首古诗词,素描山水清欢,泼墨流年烟火。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