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月朔

是中华古典诗词大家

叶嘉莹的生日

叶嘉莹曾说

诗词的女儿生日快乐

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

我就能得到抚慰和力量

有了诗词,便有了统统

诗词和生命的关系

被她践行得特殊光彩照人

无论是读诗、写诗、评诗,还是讲诗

一颗诗词做的心都在里面跳动

令无数人兴发冲动

童年背诗诵词

读诗是生命的本能

叶嘉莹(中)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月朔出生在北平一个古老的家庭,父母旧学根底很好。
在家学的影响下,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对诗词阅读有着极高的兴趣、天赋。
后来,叶嘉莹曾多次感慨,小时候背诵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诗文使她终生受益。

童年叶嘉莹(右)

她说,中国传统的传授教化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小孩子阅读诗文,实际上不须要多讲,该当利用他们影象力强的上风,让他们多影象、多背诵。
纵然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后,这些从前影象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犹如聪慧库,为孩子生平供应不尽的资源。

叶嘉莹手捧《给孩子的古诗词》

用生命写诗

从“个人”到“大我”的蜕变

叶嘉莹初中毕业照

叶嘉莹出生在农历六月月朔,家里长辈说这一日是荷花的生日,由此她的小名叫荷,她对荷花有着一种特殊亲切的觉得。
以是16岁时,她就写了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前在北京

庭院里的花草,面前的树木,檐上的月牙,夜间的蝉鸣等等,任何场景,任何事情,她都能感想熏染而生发,随口吟诵出与情景贴合的佳句。
上大学后,叶嘉莹把之前的诗词曲习作拿给老师顾随师长西席看,顾随师长西席评语:“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母亲去世后的叶嘉莹

母亲因病去世,叶嘉莹遭受到人生第一次打击。
当时年仅17岁的她将悲痛写进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1948年婚纱照

1948年结婚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往台湾,不久后,由于丈夫没了事情,她便靠着辛劳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叶嘉莹称这次打击险些影响了她的生平。
她写下《飘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夜阑忍泪吞。

52岁时,大女儿和半子在车祸中丧生,叶嘉莹遭受到生命中最为沉重的第三次打击。
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以此来疗愈自己的伤痛。
在极痛之余,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落,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更历久的神往与追求。

叶嘉莹与家人在次女婚礼上

叶嘉莹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
她的诗作写锐感,写磨难,也写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与生命相交融

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外洋

不是在写诗,便是在评诗、讲诗时叶嘉莹也投注着浓浓的生命情绪。
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说,叶嘉莹讲诗,常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个中,生发出一股感发的力量,让听众从感发中体悟一种乐趣。
这一特色深受其老师顾随师长西席的影响。

叶嘉莹和老师顾随师长西席及同班同学

叶嘉莹说,顾随师长西席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师长西席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不仅仅是讲知识,更主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实质。

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后来,叶嘉莹到美国、加拿大执教,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她采取“兴发冲动”这样一种办法,解读、剖析、赏析中国诗词,在外洋学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

1993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讲演

叶嘉莹说,我太喜好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
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全,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得到情绪共鸣。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叶嘉莹在外洋任教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这些理论都成为了她剖析中国诗词的利器。
她不仅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到外洋,还汲取并利用西方文艺理论,阐释中国诗词,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墨客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众人。

叶嘉莹

叶嘉莹不负业师顾随师长西席的期望,终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外洋和海内讲台上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继续了老师的精神和理念,还“别有开拓,能自建树”。

返国传承中华诗教

1979年春,叶嘉莹志愿自费返国,在海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叶嘉莹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生平一世都以教书为事情、为奇迹的人,以是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空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叶嘉莹在讲课

2018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西席”称号。
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去世。
诗词教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
她这生平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俏丽的地皮上。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就开始用英语在北美讲授古典诗词,将古典文学之美,传播到天下各地。
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以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生奇迹,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影响深远。

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也正由于理解古典诗词的代价,叶嘉莹一贯致力于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她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后来,叶嘉莹将历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计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诲,后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赠1711万元。

有人问叶嘉莹为何如此年夜方?她淡然回应道,“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落短长而烦恼。
我内心有空想、有持守。
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安然,也很快乐。

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诲传授教化终生造诣奖。
2021年2月,她被评为“冲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叶嘉莹始终未曾停下研究古典诗词的脚步。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诚恳地表示,“如果说,要我总结出最希望将中华诗词的哪一种美感向西方天下传播,那便是诗词中的中国人的精神。
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绪、意志与品性,是我最希望通报给西方读者的。

叶嘉莹说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那便是教书

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祝福叶嘉莹女士

生日快乐

康健龟龄

综合央视科教、中国新闻网、中国妇女报视频号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