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中,离去的名作太多太多。
小七最喜好的是李白的《送朋侪》。
送朋侪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诗,更像是一幅俏丽的画作。
大概是在城外,一座青山横在城的北面,还有围墙。
东边一条河水,绕过东男边,当阳光照在水面上,亮亮的,像“白水”。
完美的对仗句,清丽的风景,离去彷佛不那么伤感。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已经送到城外,看着面前的朋友,李白很无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我们就在此地分别吧,你一个人要去往远方了。
蓬,是一栽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风一吹,就飞旋而走。
送别杜甫时,李白也曾写诗:飞蓬各自远,且尽酒中杯。
在李白看来,朋侪如无根的孤蓬踏上远行的路。
李白很舍不得朋友。
朋友如浮云一样平常,流落至远方,而李白的心情用什么比喻呢?
李白选择了“落日”。
在意象中,“落日”自带伤感气息。
远边的太阳缓缓的落下,与大地逐步靠近,彷佛不忍,却又不得不坠入地平线,莫名让人伤感。
太阳越离越远,那是韶光的逝去,也像朋友的不舍。
李白此时的心情,就像落日。
朋友是骑马走的,他挥一挥手,自顾自的走了,真是无情。
背影越来越远,耳边传来风声,还带来了马叫声。
班马,是离群之马。
朋友的马叫了,是离群的悲音,彷佛也在传达着朋友告别的声音。
大概,李白还长久地站在原地,看着朋友的背影,听着班马的鸣叫而入迷。
交情的深情,都在那一望中了吧。
喜好《送朋侪》这首诗,它哀伤却不颓废,不豪迈却也不用沉,感情氛围刚刚好,仿佛李白经历的只是人生中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盛唐墨客中,李白是一个最爱交朋友的人。
王昌龄、孟浩然、杜甫、高适、贺知章等著名墨客,都和李白交过朋友。
他很激情亲切,和贺知章、汪伦喝过酒,和杜甫、高适游过山,对付孟浩然,他十分尊敬。
可是,朋友再多,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没有人能陪你到老。
朋友聚了一段韶光之后,就一定要离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好聚会,她说: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畅,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以是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季候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以是倒是不开的好。
聚时,当然欢畅,分别时,必定伤感。
可李白不这样看,他喜好与朋友随意率性的饮酒、谈天,也由于如此,他面对了太多的离去。
726年,他要离开扬州了,在一个酒店里。
他喝着侍女捧出的美酒,感慨: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弗成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曾经送走过孟浩然。
730年,在黄鹤楼,孟浩然要去扬州了,他是坐船离开的,望着船逐步消逝在长江中。
望着孟浩然拜别的背景,李白站了良久,他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745年,与杜甫同游,两人手牵手,盖一床被子,很是亲密。
同游一番之后,他送杜甫离开。
李白挥笔写下: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还有《赠汪伦》、《江夏别宋之悌》、《送储邕之武昌》、《南阳送客》……
李白早已见惯了离去。
大概,他早已明白,生命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别离,是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和开始。有聚有散、有来有往的,才是人生!
很喜好离去的诗词,墨客告别,多会留下一首诗或词,让离去充满了仪式感。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说:
每一次告别,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末了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末了一眼。
人生中大部分告别是悄无声息的,原来某天的相见,竟已是末了一壁,此后即便不是隔山隔水,也没有再相逢。
告别,也须要仪式感,这代表他们好好告别过。
人们究竟会离散于韶光的尽头,但是我不会忘却,在这段路上你曾温暖过我的岁月。
来源:燕七读诗词
作者:燕七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