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写过,今日熊炖想与大家分这首《小重山》,个中“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谓是写出了绝世的孤独:
《小重山》
[宋]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是抗金名将,是民族英雄,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文天祥曾说道:“岳师长西席,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这首《小重山》作于南宋绍兴七年,正当抗金前哨捷报频传,凯歌高奏,士气民心大振,收复中原失落地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赵构不顾朝野高下的反对,重用秦桧。从此秦桧独揽大权,极力实行屈膝降服佩服卖国政策。当时岳飞反对妥协屈膝降服佩服,他相信抗金奇迹能成功,但是以奸臣秦桧为首的妥协派武断制止岳飞再与金国作战,同时广大军民抗金救国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主战派相继被排斥出朝廷,遭到贬谪、流放和编管。岳飞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受到屈膝降服佩服派的压制和阻挡,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空想难以实现,内心的极度苦闷,但却无可奈何!
上阕是即景抒怀,寓情于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悄悄静,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阕,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措辞和平淡的阐述朴实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脾气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繁芜性。
下阕写他收复失落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忧郁发急,用了比兴手腕。词人生平追求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家山松竹苍老,无奈媾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苦处,付与瑶琴弹一曲。可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絃弹断,又有谁来听?当时作者主见抗金,收复失落地,但是朝野高下一片媾和声,使作者陷入独木难支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
“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寄托了岳飞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每每读来心中都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这首词第一次读大概是高二的时候。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是岳飞这种大气概的人写出来的!
影象中的岳飞彷佛一贯都是铮铮铁骨,所写的诗词也该当如《满江红》一样的金戈之声,以是每当熊炖读到“帘外月胧明”,“欲将苦处付瑶琴”时,总以为不像岳飞这般猛将所写,以是当熊炖创造这首词确确实实是岳飞所写时,和满江红对照看了看,打心里佩服岳武穆的刚柔并济。
岳飞,在中国,险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表示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贯在传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壁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明奉公的模范,唾弃权贵、舒展正义的君子,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一腔壮志难蕴藉,请君细读小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