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甚古诗词习作?大略地说,便是以古诗词为内容或模拟工具进行习作练习的一种形式。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古诗词既包含了丰富的习作内容,同时蕴含着多样的习作方法,其代价是多方面的。

一、古诗词习作的多维浸染

用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有哪些浸染呢?

首先,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学生有话可说。
“写什么”是很多孩子在习作中首先感到困难的地方。
古诗词虽然言简,但是一首写景诗便是一幅俏丽的风景画,一首叙事诗便是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一首抒怀诗便是一段动人的心里话。
古诗词本身就已经供应了习作的素材。

古诗词习作架一座习作的桥梁

其次,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学生有“法”可习。
“怎么写”是习作传授教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这个难题得到理解决。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每一首经典的诗词都凝聚着墨客丰富的情绪和高妙的写法,学生在习作中可以向墨客学习写法,大大降落了习作的难度。

再次,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却意丰,在阅读时须要我们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补白,这就给学生在习作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创写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实在,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笔墨表达力。
中国的古典诗词措辞精髓精辟,学生品析诗词,学习写作,不断地受到古诗词措辞美和情绪美的熏陶传染,在这个过程中,对措辞笔墨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其笔墨表达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
长期在诗词中浸润的孩子,在表达中会有更多诗化的措辞。
而这种诗化的措辞,是长期在游戏中学写作文,随着作文书学写作文的孩子十分欠缺的。

事实上,除上述浸染外,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的代价还有很多方面。
可以这样说,古诗词习作构架了一座习作的桥梁,既开辟了习作练习的新路子,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古诗词的品读与积累,一举多得。

二、古诗词习作的切入点

明确了利用古诗词进行习作练习的诸多益处,在进行习作之前,我们还须要对古诗词的类型作一定的理解,以便选择不同类型古诗词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古诗词中蕴含的写作素材,更好地发掘古诗词的写作代价。

虽然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不尽相同,不同编者收录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的篇目也不尽相同,这些古诗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多类,但紧张的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抒怀、动物、哲理这几大类。
这些不同的题材基本涵盖了小学阶段习作的紧张内容。
在借助古诗词进行习作传授教化的过程中,西席可有机地选择适宜的古诗词。

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代价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些侧重点的选择,既是基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又结合小学生习作的哀求。
每一类的诗歌都可以选择一个侧重点在习作传授教化中加以学习并利用。

(一)写人——绘神彩

诗歌受格律的限定,字数有限,因此写人不能进行大肆渲染,必须捉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进行描写。
如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诗,渔船中两幼童引起作者把稳的是他们“收篙停棹坐船中”的行为:不撑船,天上没有下雨却撑着伞。
诗中捉住两幼童最独特的地方进行描写,表现了两幼童的机警与可爱,令人过目难忘。
对付这一类诗词的习作,可以练习抓紧张特点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各有侧重,也可以互为补充,以丰富人物形象。

(二)叙事——抓主干

同样,由于诗歌具有言简的特点,墨客在叙事时也不能像写小说那般进行铺叙,必须捉住事宜的主干进行叙写。
唐代墨客张籍客居洛阳,忽见秋风起,顿生思乡之意,于是执笔写信,好不容易将自已的万般思绪诉诸于笔端,在送信人临出发时,恐怕说不尽心中之情,又拆开了信。
环绕写家书这件事,墨客捉住最能表现思乡之情的“写信”“拆信”两个重点进行刻画,百转千回之情令人动容。

(三)写景——表情意

通过写景来表达情绪的手腕几千年来对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国维师长西席一言概之:“统统景语皆情语”。
以杜甫的诗为例,同样是花鸟,当他的生活安定时,他看到的是“流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当他遭逢战乱时,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进行诗词习作时,一方面可以勾引学生计眷墨客们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调动多种感官描述等;另一方面,也要勾引学生选择最能表现心中之情的景物进行描写,突出景物中最有特点的部分。

(四)抒怀——多蕴藉

中国的古典诗词在审美评价上看重蕴藉美,以“弦外之音”为审美标准之一,每每通过景物的描写等办法来表现内心的情绪。
纯粹抒怀的古诗词并不多,但并不是没有。
王维的《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就直接表达了墨客对亲人倍加思念之情。
这样的抒怀诗,以其情绪的朴拙动人,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针对抒怀诗歌的这些特点,在习作中,既要勾引学生感想熏染其蕴藉之美,也要体会其热烈之势。
至于选择哪一种形式作为表达的办法,则要视详细的情景及人物的性情而定。

(五)动物——善勾勒

描写动物的古典诗词以唐代墨客骆宾王的《咏鹅》最为出名,看似大略的一首小诗,实在墨客在写的时候是颇具匠心的。
一开头,墨客就先声夺人,用响亮的三叠声来了个精彩亮相,让读者一下子就感想熏染到了这只大白鹅的气势。
接着墨客从鹅的形状、动作、颜色等方面来描述其美好的形象。
墨客还非常讲究色彩的搭配,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色彩亮丽却清新,陪衬出白鹅的美好。
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相呼应,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这些手腕的恰当利用,使这只大白鹅的形象就这样留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目中。
在小学阶段的习作中,动物是孩子们喜好描写的工具,如何写好小动物,古诗词给了孩子很好的范例。

(六)哲理——融写景

与纯挚的议论诗不同,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哲理诗每每是景理相融的。
《题西林壁》便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措辞却非常浅近。
墨客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牢牢扣住游山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想熏染。
通过哲理诗可以辅导学生把事宜与启示、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事与理、景与理自然领悟。

在习作练习时我们也要把稳到,中国的古典诗词看重情景交融,因此古诗词中纯粹的叙事诗或抒怀诗、哲理诗并不多,更多的是类似于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融写景与叙事或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诗歌。
古诗词的这个特点,也使得诗词习作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景中有事,景中有情,情景相融。

三、诗词习作的不同形式

当我们理清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基本分类,以及针对不同类型古诗词的学习切入点时,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哪些办法进行习作练习。
针对这些习作形式的选择还是要结合诗词自身的特点,以及小学阶段习作的目标和学生的接管程度。

(一)译写

在诗词习作的诸多办法中,译写的难度相对较低,只要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意思便可以用自己的措辞进行表达了,适宜开始阶段的练习。
虽然译写比较大略,却是必要的练习,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着用诗化的措辞来表达诗句的意思,同时,这也是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好铺垫。
译写时,要看重理解的准确性和措辞的流畅性。

(二)续写

续写并不是故事续编的专利,诗词习作也同样可以。
比如,唐代墨客卢纶的《塞上曲(其三)》,墨客用简洁精髓精辟的措辞描写了一次军事行动,但是墨客的描写并不完全,只捉住了我军整装待发时大雪铺天盖地的场景,至于我军如何在茫茫夜色中,在大雪纷飞中捉住兔脱的仇敌却未加描述,这就给后人的想象留下了无尽的空间。
通过续写战役的场面,可以更充分地体会到我军的大胆无畏。

(三)串写

中国的古诗词佳作如此之多,无论是哪一类的题材,佳作都是数不胜数的。
就以写荷花的诗为例,随处颂扬的诗词信手拈来:《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池上》《采莲曲》……这些同题诗的关键词便是诗词串写的线索,只要顺着这条线,根据诗作的内容设定一个场景,就可以超过时与空,把不同墨客的作品串成一个故事,或者移步换景变成一幅风景画。
只要构思奥妙,想象合理,所有看似无关的诗作都可以融入到同一个人的笔下,成为一篇新作。

(四)补写

诗歌中的留白之处为诗词写作的补写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通过补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付诗词的理解领悟,更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丰富习作的内容。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墨客撷取了送别时最经典的一个画面——把酒话别作为情绪表达的爆发点。
既然是“更尽”,解释在此之前两人已经对饮了不少了。
在这个过程中,即将分别的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呢?喝完这一杯,他们又是如何告别的呢?对这个把酒话别的画面想象越丰富,对付墨客的情绪理解越深入。
这样的补写使读与写都不再勾留在笔墨的表面,想象越丰富、越详细、越生动,习作的内容就越饱满。

(五)仿写

作为古诗词仿写,不一定要仿写它的内容,我们更可以把把稳力放在墨客的写法上。
以唐代墨客贺知章的《咏柳》为例,墨客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柳树进行描述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对柳树的整体感知,“绿丝绦”描写的是柳枝,“细叶”指的是柳叶。
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方法适宜用来描写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包括植物和建筑物等等。

(六)扩写

诗词扩写可以使习作的内容在原有诗意的根本上丰满很多。
唐代墨客孟浩然《春晓》一诗中“处处闻啼鸟”的画面就可以通过扩写而变得精彩。
墨客早上醒来听到处处都有鸟儿的啼叫声,鸟儿们都在哪儿呢?可能有哪些鸟儿呢?这些鸟儿的叫声有什么不同吗?鸟儿的种类可以通过声音的不同进行辨别,鸟儿的远近也可以通过声音来辨别,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也是扩写的极大空间。

四、诗词习作的实践例谈

下面以一篇四年级学生的诗词习作为例,看不同学习形式在习作中的利用。

池上

裴依菲

夏天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荷花暗香。
小鱼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一下子游到中间探出头来向荷花姐姐问声好;一下子游到东边,和小虾玩捉迷藏;一下子游到西边追着小蝌蚪玩;一下子游到南边和差错一起比赛谁游得快;一下子游到北边喝着荷叶上的饮料看看俏丽的景致。

这时,一个小男孩划着一条小船过来了。
他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彷佛和天连在了一起。
荷花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骄傲地抬着头特立着,有的羞答答地把脸藏在了荷叶的下面。
小男孩很喜好这些大荷花,就偷偷采了一朵大大的荷花放进了小船里。
他以为没有被人创造,可是浮萍把他的行为记录了下来。

小男孩把船划到了岸边,停靠在那儿。
就在他准备回家的时候,听见了“鹅、鹅、鹅”的叫声。
他向声音传来的地方跑去,瞥见在一个岸边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有三只大白鹅正在水面上闲步。
它们波折着脖子向着天空年夜声歌唱,优柔的羽毛在碧绿湖水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洁白,赤色的脚掌在湖水中悠然地划动着。

小男孩看得入了迷,都忘却回家了。

在这篇习作中,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小作者用了串写的手腕构思整篇文章。
小作者环绕“池上”这一事物,描述了鱼戏莲叶、偷采白莲和白鹅高歌三个画面,景与事紧密地结合起来,衔接得非常自然。
而在对一个个详细的画面描写中,还穿插了译写、扩写等手腕。
如,对白鹅形状的描写是译写,而对荷花美景的描写,既有对宋代墨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译写,也有扩写。
小作者想象着那些荷花不同的姿态,拟人手腕的恰当利用,使得那些花像俏丽的女子那样娇艳动人。
在这短短的四百多字的文章中,小作者化用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池上》和《咏鹅》四首诗,前后连接紧密,衔接自然,对付一个刚升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五、诗词习作的把稳事变

(一)进行诗词习作的条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与积累

无论是西席,还是学生,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对这些诗词有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在习作中加以利用。
西席在平时的诗词传授教化中,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根本上,可以故意识地多勾引学生计眷作者的写作手腕。

(二)诗词习作可以结合平时的习作传授教化进行,使之成为学生习作的助推力

我们可以以诗词为内容进行独立的习作练习,我们更可以根据不同年段习作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哀求,有机地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诗词习作练习。

(浙江省杭州市橄榄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