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与武将,虽然所从事职业不同,在保家卫国这一基本理念上是同等的。历史上有不少文人与名将相知相惜的佳话,比如廉颇与蔺相如,再今后最著名的无疑是北宋文豪范仲淹与大将狄青的故事。狄青因功劳太大被满朝文武忌恨,连欧阳修都误解他时候,唯有范仲淹大力支持,待他一片羞辱。这不只是由于范仲淹主管过军务理解军人,紧张还是他无私的品质使然。
狄青剧照
李白曾写过一首古风名篇《胡无人》,大大赞颂了卫青、霍去病痛击匈奴的不世之功。到了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宰相王安石有一次途经睢阳(河南商丘),祭拜了一座庙,这个庙里供奉的是唐代两位忠勇名将。王安石遥想当年二位英雄的壮举,当场飙泪,也写了一首诗纪念。
王安石自号“半山”,他这首五律古诗《双庙》,题名便是“半山老人”。全诗摘录如下:
两公天下骏,无地与腾骧。
就去世得处所,至今犹耿光。
中原擅兵革,昔日几侯王。
此独身如在,谁令国不亡。
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
志士千年泪,泠然落奠觞。
王安石画像
要解读这首诗,就得说说背景。王安石祭拜的这座“双庙”本日还在,便是商丘古城的“双忠庙”。两位神主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因震天动地的“睢阳之战”,保住了李唐江山而大胆就义的张巡和许远。战事中就义的英雄人物实在有三十六人,史称“三十六将”。个中大名鼎鼎的,还有被称作“二龙大王”的南霁云、被称作“雷霆大将军”的雷万春,这两位铁血虎将都是张巡的部下,唐、宋朝廷对他们都有立庙敬拜。
公元757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跑到四川避祸往后,他的儿子李亨被拥立为帝,这已经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了,但叛军势力还很大。安庆绪派部将尹子奇率领各处镇兵及部族骑兵一起南下,所向披靡,唐军很多将领弃城而逃,还有不少投敌的。如果叛军南渡黄淮,李唐的天下估计就要改姓了。
双忠庙
睢阳是黄淮地区阻挡叛军南下的唯一樊篱。时任睢阳令的许远深感兵力不敷,派人向正在睢阳北部抗击叛军的张巡求救,张巡也没有多少人马,立即奔赴睢阳,会师后统共有不到7000人。而城外叛军旌旗百里,有十八万之多。许远深来岁夜义,他知道张巡指挥作战的能力超过自己,当下绝不犹豫把睢阳城的指挥权交给了张巡。
睢阳城虽然兵力薄弱,但军人百姓高下齐心专心,士气高昂。叛军没有料到,一个小小睢阳城,一打便是十个月。当时天下大乱,唐肃宗远在宁夏灵武指挥战事,朝廷号令不通。江淮地区的唐军将领要么齐心专心自保,要么不雅观望形势,睢阳城以七千人对抗十几万敌军,苦苦支撑了十个月,并没有等来一兵一卒的援军,终极失守。
网络配图
张巡、许远和那些勇猛绝伦的将领们,拒不平膝降服佩服全部被杀。以是王安石的《双庙》诗第一句,“两公天下骏,无地与腾骧”,便是感叹张巡与许远乃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却没有机会再大展技艺了。后面两句随意马虎理解不需赘言。“此独身如在,谁令国不亡”,这句话是说,要不是张巡许远等人以去世报国,你李门第界早就就玩儿完了。
再往下看,“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这一句千年以来一贯被误读了。表面看“半山老人”是写景,映衬自己凭吊英雄的伤感。如果结合当年战事背景来看,王安石分明有所讽刺。十几万叛军南下,剧烈围攻小小睢阳城,可不是“北风吹树急”吗?唐肃宗当年远在西北,各处镇将都为自己打算,没有任何人驰援睢阳,张、许等人的凄凉又能向谁诉说。“西日”便是指朝廷。
张巡、许远像
王安石与唐代的大家韩愈,可谓心有灵犀。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就满怀悲愤地痛斥了见去世不救还责怪张、许二人的唐代时人。王安石诗中末了一句,已是潸然泪下,“志士千年泪,泠然落奠觞。”王安石追忆古代名将的同时,如何能不遐想到自身,变法失落败,被众人谩骂。实在他自己也是一个“悲情英雄”。
参考书目:《新唐书》、《王安石集》、《韩昌黎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