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战城南》,这本是汉代乐府曲调,铙歌十八曲之一,相称于便是民歌曲调,我们熟习的“将进酒”、“有所思”、“上邪”都在十八曲之列,只是风格各有不同。
铙歌十八曲:
朱 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翁 离、战城南、
巫山高、上 陵、将进酒、君马黄、芳 树、有所思、
雉子斑、贤人出、上 邪、临高台、远准期、石 留。
战城南属于是军乐辞曲,常日都是描写将士们大胆作战、就义沙场,但是,即便他们为国效忠、捐躯疆场,却还要遭受某些人的非议,甚至于功高赏薄,乃至因功开罪,大致可以参考岳飞和秦桧,或者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和键盘侠,前者都是英雄,后者嘛……
李白这首《战城南》,怎么说呢,托诗仙之福,是这个曲调下最有名的作品,但实话实说,并不是一首能代表诗仙均匀水平的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朽迈。
这一段写唐朝边塞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永久过着战斗生活,从年轻小伙子到白发老头目,大概永久没有机会回家。
模糊可以觉得到,墨客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彷佛还有点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匈奴以屠戮为垦植,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这是第二段,说完唐军说匈奴,这些“蛮族”不事农业生产,没有吃的就杀牛宰羊,牛羊没了就去烧杀抢虐,以代替农耕。匈奴人有田地吗?当然有,只不过都是白骨田。以是自秦汉起,就在边疆修建起了长城和烽火台,以防止外敌入侵。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去世,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贤人不得已而用之。
末了第三段,是李白对战役的悲叹和反思,也印证了我读完第一段后模糊的觉得。
战役彷佛永久不会停息,士兵在战斗中阵亡,战马在仰天悲嘶,乌鸢等待着一顿美味的人肠大餐,鲜血染红了草原,所谓将军,到末了也不过是一个空名罢了——都是溘然的,你的士兵都阵亡了,或者你自己都阵亡了,哪还有什么将军?
这是古人对战役的讽刺和责怨,以是你看,中原子孙自古便是热爱和平的,对待外敌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会轻易动兵戈。当然了,也有些好大喜功的天子,取得了一些战功之后就飘了,要主动出击,结果……神武如汉武帝,晚年也不得不下“罪己诏”向天下赔礼,
李白的顶头上司唐玄宗,也是自认为武功卓著,在位期间发动了不少战役,以盛唐之国威,也没有百战百胜,反而让边塞公民和将士长期被战乱的残酷包围。
以是李白写这么首《战城南》,讽刺一番,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