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入莆一世祖刘韶传

刘韶,字虞乐,号仪廷。
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
金吾卫将军刘迈子。
随王审知入闽,唐天宝八年(749)官泉州别驾,大历四年(769)因东粤寇乱,治城染疾,卒于宫。
刘韶其子刘友扶柩归籍,途经莆田之时正值“安史之乱”,道路壅塞,乐莆俗淳厚弃归,择涵江沙坂(今涵江区保尾)定居。
遂择葬于莆阳之三山(今西天尾镇碗洋村落三山)。
刘友尊父亲刘韶为入莆一世祖,其后裔虽搬家各地,仍称“涵江刘”。
后裔尊刘韶为刘氏入莆一世祖。
子孙散居黄石镇下江头,涵江附近扬中、后郭、鳌山,江口西刘等村落。
往后又逐步散居涵江楼下,梧塘镇霞楼、梧梓、松东、漏头、九峰等地。
迁入秀屿的刘姓也繁衍不少,明嘉靖年间,因倭寇入侵,又迁至霞浦、连江、罗源、福清、惠安、仙游各地。
至清代,这些地方的刘氏子孙,又不少迁至至台湾和南洋等地谋生,繁衍后代。

族谱记载刘克庄属“涵江刘”下的分支“北郭刘”

刘韶之十四世孙范,传子愿,愿生炳,字均潜,初任宣教郎,复赠朝议大夫,析居莆之城北郭,为‘北郭刘’”。
林希逸为刘克庄所作《后村落师长西席刘公行状》有云:“曾祖炳,赠宣教郎,妣郑氏赠孺人,游氏赠恭人。
”知宣教郎刘炳为刘克庄曾祖。
又叶适《水心师长西席文集》卷一六有《著作正字二刘义冢志铭》载曰:“著作讳夙,字宾之,弟正字讳朔,字复之。
……范曾祖也,愿王父也,显考讳炳,三世父老。
”可知刘克庄曾祖刘炳便是族谱所记的“北郭刘”开派开山祖师刘炳。
“刘克庄为刘韶十九世孙”。
可见刘克庄家族当为刘韶后裔,属“涵江刘”下的分支“北郭刘”。

刘氏入莆开山祖师

威信著作《莆阳比事》记载刘克庄为“乌石刘氏”

然而,《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下有“义门乌石刘”,下注云:“省元夙、朔后,吏部侍郎弥正、正字起晦之族。
”这里的“省元夙、朔”正是前文中的“著作”与“正字”,“著作前后夫人皆林氏。
子弥正,朝请郎,淮南转运判官。
……正字正夫人星生三子:起晦,朝请大夫,秘书省正字。
”又《行状》云克庄“父弥正,朝议大夫、秘书侍郎。
”知刘夙、刘朔为刘克庄的祖父和祖叔父,弥正、起晦为其父亲与叔父。
“义门乌石刘”指的便是刘克庄家族。
然而,这与族谱的记载明显不符。
究竟何者有误?考刘克庄诗文,多有提及乌石山,如七律诗《乌石山》云“儿时逃学频来此,逐一重寻尽有踪。
”又有“客子家山亦此峰,可堪投宿听疏钟。
”知其确实是在乌石山边终年夜。

又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三载:“乌石山,自太平山而东。
旧在城东北……林与陈、方、黄、宋、刘、王、郑、李八家,居是山之下,簪缨不绝,莆人谓之九大姓。
”更可证明“乌石刘”确实存在,且声名卓著,为莆田九大姓之一。
那么是否《族谱》有误?查“北郭刘”之“郭”,据《当代汉语词典》所释,本指外城城墙,后泛指城市。
“北郭刘”意指住在城北的刘氏。
而乌石山“旧在城东北”,地点正居于城市之北。
故“北郭刘”与“乌石刘”并不抵牾,盖互为别称,均指代刘克庄家族。
且《西刘刘氏族谱》为 2003 年修订的新谱,其源流世系虽均引自清代旧谱,但与宋人所编之《莆阳比事》相较,年代较晚。
故此,《莆阳比事》所载称刘克庄家族为“乌石刘氏”。

据有关资料,刘克庄的居住地点后来又发生了变革。
乌石刘氏之刘克庄一支,后又搬家于延寿溪。
但如今延寿村落并无刘姓,盖后人又搬家别处。
故此,此刘氏一族按其源流,仍应称为“乌石刘氏”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