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人们就已开始点火喷鼻香草敬拜,而根据《汉武帝内传》等古布告录,汉武帝期间宫廷中就已经形成很有讲究的熏喷鼻香风气,返魂喷鼻香、百和喷鼻香、特伽喷鼻香等名喷鼻香均出于此时宫廷。之后皇室中喷鼻香风不断,且愈发繁盛。到明清期间,喷鼻香品更是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了。
在《甄嬛传》中,喷鼻香料一贯是无法让人忽略的物件。它并不但用以衬托,而是参与到许多影响剧情走向的地方,对其描述更见细腻讲究。与甄嬛先情投意合,后走向敌对的主要人物安陵容,便是一位配喷鼻香高手。而全剧中多次涌现的流产,也多与麝喷鼻香,或用以催情的喷鼻香料有直接关系。
第五十五集中,安陵容交待了一种奇特的合喷鼻香方子——“鹅梨帐中喷鼻香”:取沉喷鼻香末一两,檀喷鼻香末一钱,将喷鼻香末倒进去掉瓤核的鹅梨中,盖好鹅梨顶盖,用小银瓮盛了纵火上蒸三溜。
在五十六集中,怀有身孕并被召回宫的甄嬛发觉了这种分外的甜喷鼻香。根据她和雍正的对话,鹅梨帐中喷鼻香是南唐国国后周娥皇所制,南唐灭国后失落传已久,由安陵容重新试制成功。甄嬛听说后顿生疑窦,后请温御医帮忙品喷鼻香,看个中有无麝喷鼻香等动胎身分。回答则是虽无麝喷鼻香,但这种喷鼻香和依兰花相遇时,会导致身激情亲切动,女主有可能因此担上一个媚药惑上的罪名。后宫的波谲云诡,心机难测,可见一斑。
那么这种“鹅梨帐中喷鼻香”在历史上真的存在么?还真有,而且还原度很高。在此夸奖下剧作者,若非功底深厚,必是做了不少作业。
在宋朝洪刍的《喷鼻香谱》、宋朝陈敬的《陈氏喷鼻香谱》、明朝周嘉胄的《喷鼻香乘》这三本著名喷鼻香学文籍中,都记载有鹅梨帐中喷鼻香,均源自诗词盛名震铄古今的南唐后主李煜。
现将制作方法总结、翻译,列不才方:
方法一
取沉喷鼻香一两,锉细,拿十枚鹅梨,研磨取汁水,盛在银器中,蒸三次,梨汁干后可以利用。(三本书均有记载,只不过《喷鼻香乘》中只用一个鹅梨,并且解释要将沉喷鼻香锉到线喷鼻香的大小)
方法二
取沉喷鼻香末一两,檀喷鼻香末一钱,鹅梨十枚,鹅梨切开,挖掉核,做成瓮状,填入喷鼻香粉,将鹅梨顶部盖上,蒸三溜(有说蒸三次的,有说蒸到水烧沸后不久),削去梨皮,研磨细,调匀,窖藏一段韶光后可用。(《陈氏喷鼻香谱》和《喷鼻香乘》中所载相同)
李后主那还有几种帐中喷鼻香秘方,不过个顶用到的名贵材料太多,如苏合油、蔷薇水、麝喷鼻香、龙脑、马牙喷鼻香等,就两字形容:奢侈。
安陵容的鹅梨帐中喷鼻香秘方,大致和第二种方子相同,只是多用了方法一中的银器,还原度非常高。当然,《喷鼻香乘》在乾隆期间能录入《四库全书》,可见书并未散佚,鹅梨帐中喷鼻香的方子自然也没有失落传。
不过接下来还有几个问题要办理:鹅梨是什么梨子?鹅梨帐中喷鼻香的发明者是周娥皇吗?鹅梨帐中喷鼻香和依兰花放一起真能催情么?
《本草大纲》有记载:“鹅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浆多,味差短,其喷鼻香则过之”。可以大致看出,这是一种成长于黄河两岸的梨子,皮薄多汁,味道比乳梨差,但是喷鼻香气非常好。这一看便是合喷鼻香的好物件。网上多认为鹅梨便是鸭梨,对此略抱疑惑。
网友低廉甜头鹅梨帐中喷鼻香,看上去很美
至于鹅梨帐中喷鼻香的发明者,网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常见于各自媒体平台的说法,是陈后主陈叔宝,而且煞有介事,说是洪刍《喷鼻香谱》记载,内容还特详细。其大致内容如下:
陈后主以丁喷鼻香、沉喷鼻香及檀喷鼻香、麝喷鼻香等各一两,甲喷鼻香三两,细研成末,再取鹅梨汁蒸干。这种鹅梨蒸过的沉喷鼻香,碰着人的汗气,即变成一种甜喷鼻香。可见陈后主存心之深。
有鼻子有眼,还有艳情细节,但是我翻遍《喷鼻香谱》,没看到干系记载,难道一欠妥心让陈后主背了黑锅?
第二种为《甄嬛传》的说法,是周娥皇所制。周娥皇是李煜的皇后,精通音律,尤善琵琶。不过没有文献印证。
第三种为百度百科的说法,说是周娥皇的妹妹小周后所制。小周后个性比较奢侈,在家居装饰上大肆利用名贵材料,她倒是更有可能拿各种名贵喷鼻香品做实验。百度百科给的资料是冯贽的《南部烟花录》,但是这本书中只有鹅梨帐中喷鼻香的制法,就一句话:“以鹅梨蒸沉喷鼻香用之”,完备没说发明者是谁。
综上,我还是把这种帐中喷鼻香先算到李煜头上好了,毕竟在书中它叫“江南李王帐中喷鼻香”。
至于鹅梨帐中喷鼻香和依兰花合用导致催情的问题,我也没有找到干系记载。不过我想既然材料还可以得到,诸位喷鼻香友不妨自己制作鹅梨帐中喷鼻香,实验一番便能出真知。到时候请见告我结果如何,以解心头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