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广记》中的《柳氏传》一文中,则详细描写了这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相守,不得不分离,末了,失落而复得的缘分。

天宝年间,韩翃怀才不遇,潦倒穷困,滞留在长安,结识了李生。
有一日,他接管李生的约请,来到李家赴宴。
歌舞升平之间,李王孙家的歌姬柳氏看中了韩翃。
柳氏隔着门缝看到韩翃,扭头就对她的侍女说:“此人不会是平凡之辈。

这个柳氏虽然没有红拂女的目光,可以一眼看出韩翃的分歧凡响,也没有她的勇气直接与之私奔,但是,根据史籍描写的“艳艳一时”,足以见得,柳氏边幅不差。
而且,除了俏丽的容颜,她还有“喜谈谑,善歌咏”的才能。

从这里,足以见得这是一位俏丽风趣的女子,而且,她知书达理,能说会道。

两首诗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更是一种失落而复得的缘分

柳氏在李家当歌姬却不是李生的妾室,“姬”和“妓”有着实质的差别,虽然,歌姬出身低微,但是,算得上是一种正当职业。
古代,很多达官贵族家里养了歌姬,并且,以此攀比,各家以家姬边幅美好、举止有礼为荣,这也是表示家族门第和教化的一种方法。

也便是说,“家姬”就像是王公贵族家里宝贵的文玩摆设,客人之间可以相互不雅观赏攀比。

柳氏在李生和韩翃推杯换盏之时出来助兴,三杯两盏下肚,觥筹交错间。
韩翃也看到了柳氏的盈盈秋波,不禁动了心。
柳氏虽然没有红佛夜奔的勇气,但是,才子在前,也是情难自禁,眉来眼去之间,也让李生看了出来。

李生也是一个豪迈的男子,他看出来家姬对好友的情意,本着对两人卖力的心态,他私底下问了好友对柳氏的态度。
在其得知郎有情妾故意之后,十分高兴地把柳氏送给了韩翃。

开元盛世之末,盛世的开明豪迈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人们,李生把柳氏送走之后,还拿出三十万钱财赠与二人成婚。
不料,大唐的太平盛世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换了山河,安史之乱来得惊惶失措。
狼烟四起,两京沦陷,这一番兵连祸劫让当时的人们痛楚不堪,民不聊生。

自此,刚成婚不久的柳氏和韩翃也被迫分隔两地,被留在长安的柳氏却表现出了与自己柔弱形象十分不符合的刚烈镇静的性情。
一个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柔弱女子,遇上频年战乱,可以依赖的丈夫又不在身边,身边的侍女也由于兵荒马乱而失落散,可想而知,她是若何的担惊受怕。

但是,在危难关头,她没有自乱阵脚,反而,清楚知道自己的仙颜,在浊世之中便是一种包袱。
她不像普通女子那样娇嫩不堪,反而,像是峭壁边上的易主幽兰,牢牢捉住一线活下去的希望。
他很镇静地剪掉长发,穿上佛衣,粉饰边幅,躲进了寺庙。

此时,她不再像是歌舞升平说笑晏晏之中盛开的牡丹,而是默默吸取养分等待开放的昙花。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的韶光,这两个人也分离了八年之久,大唐盛世一去不返,只留下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的动乱。
之后,韩翃托人在长安找到了柳氏,给她带去了一首诗和一些钱财,《章台柳·寄柳氏》这首随处颂扬的诗文便是由此而来: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读到这一首诗的时候泪流满面,她知道韩翃诗词中的意思,他担心她的安危,也担心她在这浊世之中被他人占为己有。
柳氏当即回答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诗词《杨柳枝·答韩翃》,以表达自己刚毅不渝的心意:

杨柳枝,芳菲节。
可恨年年赠离去。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但是,上天仿佛和这对有情人又开了玩笑,在柳氏期待和丈夫的团圆之时,寺庙却遭到番将沙吒利的洗劫,柳氏被他虏走,专房专宠。
韩翃知道了之后意气消沉,那一年,他要随着好友进京面圣。
回到了长安,他在街上意兴阑珊地走着,他想起自己和柳氏有缘无分便万分失落落。

此时,对面行驶过来一辆马车,风吹起帘子,车里的人看见韩翃顿时泪流满面,二人对视之间,仿佛过了一辈子。
韩翃看到柳氏穿着华服却瘦削干瘪地坐在肩舆里,就知道这个女人离开他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好。

但是,她落入别人手中,那人又比自己有权势,无论如何柳氏都不会是自己的女人了。

柳氏怨恨造化弄人,擦身而过的瞬间,她给韩翃丢下一个小金盒,盒子里装着一首诗,内容居然是诀别。
韩翃慌了神,他痛楚万分又无可奈何。
在酒楼里,众人酒过三巡,韩翃失落落的样子被好友看在眼里,讯问缘由,才得知了他与柳氏的悲欢分离。

为了帮助韩翃,许俊将这件事上报给了首领侯希逸,侯希逸得知此事后立立时奏天子,禀明事情的原委,顺便参奏了沙吒利一本,说他强抢民妇。
天子得知此事,感叹良多,当即,命令沙吒利将柳氏归还。

至此,这对苦命鸳鸯在历经波折后,终于团圆。
韩翃后来由于作有一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结果,被唐德宗赏识,自此,他青云直上,终极,官至中书舍人。

参考资料:

【《太平广记》、《陌上花开缓缓归》、《章台柳·寄柳氏》、《杨柳枝·答韩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