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陕西教授建议删除《出师表》,认为这篇表文是愚忠;后有大墨客席慕蓉公开建议删除《愚公移山》,认为这篇文言文不环保。虽然末了这两篇千古名作都被保留了下来,但也其实让不少网友们捏了把汗。事实上,在2019年的新版教材中,古诗词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了,目前小学古诗词增加了87%,初中增加了51%。
不过不少眼尖的网友创造,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还是被删了,它便是杜甫的《石壕吏》,取而代之的是白居易的妙诗《卖炭翁》。提及这首《卖炭翁》或许很多年轻的朋友不太熟习, 但曾经这篇文章也是躺在教材中多年的作品。本期笔者就跟大家一起来品鉴一下这两首妙诗,看一看《卖炭翁》凭什么能取代《石壕吏》,先看杜甫的:
这首五言古诗在唐诗中的分量实在不用笔者多说,它是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一首,也是杜少陵的泣血之作。写安吏之乱的作品很多,但很少有人能达到杜甫这种水准。这首诗中所写的事情是杜甫亲眼所见,当时47岁的杜甫在履新途中见到吏卒深夜捉丁,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全诗共12行,24句,诗圣通篇不加一句自己的抒怀语,也不加任何议论,只是如实地记录当时的情形,却已然令人动容。很显然诗圣是刻意这样安排,面对这样的悲剧,他不须要用任何高等的字眼,读者已经能感想熏染到二心坎的愤意和同情。后世对此诗的评价也是颇高的,《批点唐诗正声》称:“读此诗泣鬼神矣”,此话不假。
在杜甫写完此诗几十年后,白居易的《卖炭翁》问世了。白居易对杜甫一贯十分推崇,更曾表示杜甫的水平是高于李白的,他这首诗也确有模拟的痕迹: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魔白居易通过对一位普通老翁的细腻描述,写尽了他的悲苦。全诗共有10行,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卖炭翁的衣着和卖炭的辛劳,个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细节描写是十分到位的,这一点是杜甫诗中没有的。同时“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一问,也十分直接地写出了老翁的万般无奈。
第二部分是将老翁与“翩翩两骑”的贵公子相比拟,他们身上的“黄衣白衫儿”与卖炭翁的“身上衣正单”,他们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换了卖炭翁一车的炭。同样,白居易对此没有加任何议论,只是如实描述,就让民气绪难平。
在负责品读完这两首诗后,笔者认为这次的更换实在是说得过去的,由于白居易的这首诗整体来说并不输给杜甫。论水平来说,杜甫诗开了用乐府体写现实主义的先河,但白居易诗的细节描写更到位。这两首诗无论是叙事手腕,还是诗中表示的人文关怀,基本上都是同等的。
以是用《卖炭翁》代替《石壕吏》显然只是正常的改换而已,是希望孩子们能打仗更多、范围更广的古诗词。不过话说回来,假如两首诗都能同时保留在教材中,那就再好不过了,大家以为呢?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