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本事诗》记载的白居易的风骚美谈。白居易为中唐大墨客,也是唐代排名第三(前两位是李白、杜甫)的墨客。此人官运亨通,且龟龄(活了七十多岁),这一点李、杜也不及他。白居易中年之后,克意进取之心消退,基本上过着放歌纵酒的闲适生活,白家的歌妓在士大夫中也是有名的。直到白居易年纪很大,身边还有樊素、小蛮两位歌姬没有丁宁走,以至于好友刘禹锡都看不下去了,几次提醒白居易赶紧为之另找出路,不要延误了人家的青春。于是,就有了上面记载的故事。白居易显然是舍不得小美人离开自己,就赋诗一首,借咏柳来表达自己作为老年人的情怀:杨柳如金如丝,自己在时,当然可以享用;等到自己不在了,这东风中的杨柳会归谁呢?这首咏柳诗一传开,就风靡一时,文人墨客竞相唱和,连天子都知道了。
《本事诗》记载:“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旁边具以对之。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故事是说,白居易的咏柳诗传到了宫中,宫廷的乐队演唱时,唐宣宗问谁写的、永丰在哪里?宫人据实回答。唐宣宗竟然派人到东都洛阳取回两株永丰柳,把它们栽在宫内。天子在宫中植永丰柳,一时又成为佳话。
面对青春少女而感叹年迈,白居易不是第一,也不是唯一;不是空前,也不是绝后。但是,一首咏柳诗能得到当朝天子的格外赏识,这可能是极其罕见的。当然,白居易能获此殊荣,也是有起因的。由于唐宣宗李忱不仅是位进士迷,曾经很想参加科举考进士,也是一位白居易的粉丝,而且还是特粉。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很是悲哀,御题一首七律诗《吊白居易》,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首诗写得情深意切,而且构思奥妙,颔联中嵌入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两大名作,不是特粉就写不出这样的诗句。这是吊唁白居易的名作,也是帝王诗词中的名篇,便是把它放在唐代一流墨客的诗词中也绝不逊色。我想,便是白居易本人也想不到去世后能得到天子赋诗吊唁这样的殊荣,他可能会感叹道:人生苦短,命运多舛,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