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 代 ‖ 作者:王 诜
︾
原文
烛影摇红,向更阑,乍酒醒、心情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薄暮庭院。
译文
夜阑人静,我从沉醉中醒来,独自对着微微摇动的烛光,黯然神伤。我不禁回顾昨夜在送别的酒席上,我为他唱起的《阳关三叠》。而现在,他已离我远去,让我的离愁别恨追随他直到天涯。
我深感无奈,昔日欢愉已烟消云散。清晨起来,我凭栏远眺,不见他的踪迹。一阵东风吹来,我不由悲从中来,泪如潮涌。就这样痴痴凝望。不知不觉已薄暮,海棠花已谢,燕子正归巢。夕阳下,庭院更显凄清寂寞。
注释
1.忆故人:词牌名。王词原为小令,或名《忆故人》。五十字,前片二仄韵,后片三仄韵。周作演为慢曲,《梦窗词集》入“大石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后为“烛影摇红”。
2.更阑:夜深。
3.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4.阳关:即《阳关曲》。王维诗:“西出阳关无端人。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曲《阳关三叠》,别号《阳关曲》,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引申谱曲,增长词句,抒写离情别绪。因曲分三段,原诗三反,故称“三叠”。
赏析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绻,动听至深。
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红”,写的是夜间洞房深处的静态:当时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女主人公刚刚酒醒,睁开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内,只以为空荡荡的、悄悄静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烛炬摇着赤色的光焰。“长”字状静定空气中之麝烟,似目前:“摇”字形容微风中之烛光,亦分明可睹。后来汤显祖《牡丹亭》烛影摇红,意趣盎然引人遐想。“向更阑”,是说附近天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说:“向,犹临也。”“更阑”,是说夜将残尽。更深更阑之际,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着一“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讯杳然。宋玉《高唐赋序》云:“妾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暗示楚怀王遇巫山神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托足青楼的代称。“云沉雨散”,暗示词中女主人公乃是一名青楼女子。而冠以“无奈”二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彷佛可以听到这名不幸的青楼女子的嗟叹声。
以下几句韶光跨度较大,即从更阑酒醒,到这时的倚阑远眺,再到薄暮时的庭院。这长长的过程中,她险些无时无刻不斟酌。此词意境空灵幽丽。黄庭坚云:“晋卿(王诜字)乐府,清丽幽远,工江南诸贤季孟之间,”(《词林纪事》卷五引)以这段评语来衡量此词,也颇为恰切。从这几句,可以想见女主人公斜倚阑干,凝神了望的神态。她那双盈盈泪眼饱含着离情别绪,饱含着怨恨和忧思。“东风”二字,勾勒出她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色,丰神独具,颇有韵味。
词末了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因此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引发和增长女子之离思,情更凄然。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掉队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鸟,原为两景,接着“薄暮庭院”一句,便把两景领悟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作者简介
王 诜(1048-1104后),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开封(今属河南)。熙宁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连贬官。元祐元年(1086)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擅画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深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亦能书,善属文。其词措辞清丽,情致缠绵,腔调谐美。存世作品有《渔村落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
纸刊投稿邮箱:ahhfsk@163.com
主理:《淮风》诗刊社 | 协办: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支 持
江西美术专修学院(www.jxmyedu.com)
庐山艺术特训营(www.lsystxy.com)
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往期回阅】
特殊推举
宫蔚国寓言诗
2017庐山艺术特训营火热报名中---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9158-006